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81066
大小:14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0
《第23课 隆中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3 隆中对教材分析《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
2、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来源:学_科_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来源:Z&xx&k.Com]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来源:学,科,网
3、]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
4、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二、诵读经典,打通障碍1.听读课文录音,标画生字词和长句朗读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三、质疑辨析,疏通词句1.借助注释出声地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出声的翻译对学生而言十分实用和有效,既可以集中精力,同时便于判断语言是否顺畅,翻译是否准确全面。2.提
5、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①“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岂”:可,委婉而期待的语气。②凡三往,乃见。——根据史料的不同,“三”有两种解释:一为三次;一为虚指,多次。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今天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名文——《隆中对》。(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多媒体出示话题一)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
6、像。在陈寿笔下,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的文句: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②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才能志向深受友人认可。[来源:Z&xx&k.Com]③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才能超群,堪称卧龙,一朝飞天,成就非凡。④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高洁傲岸,不趋炎附势。⑤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天赋奇才,不可多得,为刘备所认可赏识。⑥诸葛亮
7、的回答——洞晓时局,运筹帷幄,目光长远。⑦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才能深受赏识,为人所嫉妒。2.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好处?讨论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经由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主人公更加客观而全面。五、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2.利
8、用网络或图书,搜集整理诸葛亮有关事迹和后人吟咏凭吊他的诗词、对联。第2课时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