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

ID:46816406

大小:7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8

上传者:U-7604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_第1页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_第2页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_第3页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_第4页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处置预案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血库技术人员协助诊断。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为保障受血者安全,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血液临床输注过程中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生、护士负责严密观察受血者冇无输血不良反应,并及吋完整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且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并报血库保存。2、输血过程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临床医生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检查、治疗、抢救,并通知血库及医务科,查找原因,认真如实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与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1、血库接到临床血库室反映有输血不良反应时,血库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协同临床医生作好相关处理与记录,提出输血指导意见,收回和保存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并报告科主任。2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2.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2.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痛。2.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至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2.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2.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242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处理程序见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怀疑过敏反应,执行以下程序:3.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3.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4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报告单》。4.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及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jflL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4.3采集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4.4采集受血者血液,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4.5留取输血不良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5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5.1迅速补充血容量。5.2应用速效利尿剂。5.3应用多巴胺。5.4碱化尿液。5.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5.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置换疗法。5.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5.8DIC的防治。6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6.1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Z—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6.2取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6.3取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C、22°C、37°C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细菌培养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6.4对受血者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7.一旦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7.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7.2加强支持治疗。7.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8.经血传播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英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8.1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建立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血廂主任或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组成),负责全 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8.2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4范》等法规耍求,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83临床用血來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得自行采血和使用血液(自体输血除外)。8.4.加强输血法规的教育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8.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对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8.6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控和报告。8.7加强医疗机构消毒和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存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8.8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8.9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8.10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经治医师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 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5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案屮。8.11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8.12当出现或怀疑输血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报告,并及时书面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8.13业务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组织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8.14业务主管部门写出调查报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相应防范措施。8.15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牛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本院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7.血库应如实记录并保存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反馈、调查与处理记录表,并每月分类统计上报医务处与供血机构。8.临床输血完毕后,临床科室应将血袋送血库登记,经核对无误后保存。9.回收血袋应在2・6°C条件下放置24小时,且临床输血无输血反应的情况下方可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进行处置,由清洁工进行感染性垃圾岀科登记,并双签名后岀科交医院统一处理。6 附图1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检查工作流程图 附图2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程序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回报表相关检测程序后送回科室,随病历保存。无反应者只进行输血记录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