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

ID:46813158

大小:6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8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_第1页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_第2页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_第3页
资源描述: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抑郁患者28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并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对比治疗前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结果: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值19)。总有效率为96.42%.结论:通过针对性心理护理配A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牛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失语、偏瘫康复,提高牛存质量。【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治疗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8例缺血性

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旨在缓解抑郁症状,促进卒中病情的康复,调动患者积极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木组28例,均根据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与CT或MR1检査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CCMD-3器质性抑郁综合征的症状诊断标准为入纽条件。男16例女12例,41〜83岁,平均63.1岁。住院时间13〜38天,平均(23±0.5)天。1.2方法1.2.1研究工具釆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1],患者入院后即由主治以上神经、精神专业保师逐项评分填写量表。入院时量表评分与出院作对照,作为判定治

3、疗效果的依据。量表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20分以上诊断为卒屮后抑郁状态。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降至7分以下为效果满意,减为8~10分为好转,18分以上为效果不明显。根据入院时首次量表评分情况,作因子分析。归纳为:⑴迟滞性抑郁,⑵激越性抑郁,⑶焦虑反应,⑷躯体症状四个方面;有利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抗抑郁剂治疗。1.2.2心理护理的内容及方法心理护理在入院后即进行。内容包括:⑴重点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上从解决患者的口常生活休I难着手,同时解决患者的躯体痛苦。対激越性抑郁者应了关心安慰,积极开导,使其正视病

4、情,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迟滞性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引导,消除沮丧,克服消极悲观心理,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向患者介绍治愈的典型病例,增强治愈信心。⑵老年患病后要求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医牛和护士给以治疗和护理。同时容易出现情绪低沉,心情忧郁。认为自C年龄大,患病后留下残疾,不能照顾自反而给亲人带來麻烦,增加经济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牛轻主的心理。这部分患者存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护理人员耍关心体贴他们,止视现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树立止确的人生观,増强信心。对失语的患者应用动作、手势、眼神、而部衣情等人体语言给患者以鼓励和安慰。1.2.3药物干预在作好心理

5、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精神与躯体性焦虑为主要表现者,用多虑平50〜75mg/d,2〜3次服用。对迟滞性、激越性抑郁患者予西猷普兰20〜40mg/d,每tl1次服用。伴有睡眠障碍者应用罗拉「2mg每晚睡前服用。1.结果28例经针对性心理护理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如下:效果满意21例(评分均值4±0.72),占75%.好转6例(评分均值9±0.57),占21.43%.效果不明显1例(评分19分)。总有效率96.42%・2.讨论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比较多见,文献介绍发生率约为30%~50%[2],并II认为急性期即发生抑郁。木资料28例均

6、为急性期缺血性脑卒屮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而[3]:⑴卒屮后内源性抑郁,⑵对卒中后所产牛的心理反应,⑶卒中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发牛机制可能与脑内5-疑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降低有关[2]。有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的病残状态多为精神性而非做体性。卒小后抑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至耍因素,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临床干预,不仅降低患者的牛活活动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失语和肢体瘫痪的康复,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扌II。本研究提示;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4],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缓解抑郁状态,总有效率为96.4296,效果满意。我们认为;积极防治卒中后抑郁,对患

7、者失语及肢体瘫痪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山于例数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参考文献】[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1-202。[2]何倔。临床心脑血管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22。[3]杨玲玲,左成业。器质性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69-170。[4]何永姬,陈远,千革方。运用护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