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海林-箭与歌论文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

ID:46790140

大小:7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_第1页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_第2页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_第3页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_第4页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海林-箭与歌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品读鉴赏勇译名作——《箭与歌》教学案例涟水县第一中学纪海林Tel:13405514498品读鉴赏创新翻译经典诗歌《箭与歌》是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的名作,被选入必修五(苏教版)之“往日时光”专题里面,与本专题其它两篇课文(《旧日的时光》、《别离》)一样,也是一首对青春友情的赞歌。因为它通篇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全诗意蕴丰富而含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了顺序,先教《旧日的时光》和《别离》,再教亨利•朗费罗的《箭与歌》。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之时,一起完成了对该诗内涵的深入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比较了

2、两种翻译版本的优劣得所,而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对原作重新进行翻译,力求译文更加符合原意,更加富有诗歌的韵味。遂将教学情况及随想整理如下,以飨大家,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教师:先指名背诵罗伯特•彭斯的《旧日的时光》第一部分和冯至的《别离》,然后让其他同学谈一谈口己的联想。学生仁我想到了一首歌词(并唱)“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学生2我想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O教师:“相见时难别亦难”,一次次生离死别,像崔莺莺和张生在长亭送别,催

3、人泪下;分别之后又牵肠挂肚,缠绵悄恻。如果久违之后重逢,彼此间定有好多知心话要说。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箭与歌》,它写的是朋友阔别多年后找到当初那段真挚感情。先请一同学介绍作者概况,并谈谈推崇的理由。学生3:《箭与歌》的作者是亨利•朗费罗,他是美国著名诗人,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生命颂》、《群星之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学生4:有感情地朗读《箭与歌》(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鼓掌)。学生齐读课文(63—64页)。教师: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它意蕴丰富、含蓄,你们将怎样理解?先思考,再相

4、互交流、讨论。(4分钟)学生5:我认为就是写一枝箭和一首歌。(学生笑声)学生6:具体地说应是“我”曾经射出去的一枝箭和唱出去的一首歌。学生7:这首诗中的箭和歌,象征着朋友之间的友情。教师:这位同学能从意象看到主旨,请同学给人家再详细谈谈。学生&诗人写他曾经射出去一枝箭,表面上看是漫无冃的,“也不知它的影踪”,结果却嵌入橡树中;橡树是美国的国树,它也是友情的象征;还有他曾经无意中唱出去的歌,自己早己遗忘,竟被朋友在心里珍藏心中,谁愿意把别人的或与自己无关的东西记得那么清晰?当然只有老友会那么做了。教师:说得非常好!下面大家用自己喜爱

5、的方式来朗读全诗,并试作背诵。学生9:(主动举手),背诵(声音铿锵有力,声情并茂,引来一片掌声)学生10:(举手提问)老师,书本65页有《箭与歌》的英语原文,能不能给我们朗读一遍?(学生一起鼓掌)教师:(合上课本从头至尾用英语流利的背诵一遍)(学生喝彩),然后布置学生齐读英文,比较译文与原文有哪些地方不够吻合?再反复品读,甄别鉴赏,北岳文艺出版社王晋华先生的译稿(以下简称为“北岳版”)和“苏教版”的内容,它们哪一种翻译你觉得更好些?学生门:我认为第一段“苏教版”的翻译更有诗的韵味。例如:第一句“Ishotanarrowintoth

6、eair.”“北岳版”译为“我把一枝箭射得很高”,略显得牵强附会,虽然与后一句(它落在哪儿我却不知道)押韵;不如“苏教版”里“我把一枝箭向高空射出”更准确。我认为还可以翻译成:“我把一枝箭射向高空”或“我射出一枝箭直入高空”等。学生12:(补充)第一段最后两句“Forsoswiftlyitflew5thesightcouldnotfollowitinitsflight”中,“北岳版”把“thesight”译为“我的眼力/视力”,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应改为“视力/眼力”,与第二段中“Forwhohassightsokeenandstr

7、ong”相呼应,“因为谁有如此尖和强的视力”,一句旨在希望别人的视力特别好(而不是自己的眼力),能发现“我”曾经射出去的一枝箭和唱出去的一首歌。学生13:(提出质疑)“唱的歌只能说是听到的,怎么能说见到的呢?”学生14:“这就是将听觉和视觉相通,通感吗,希望别人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明察秋毫,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发现他无意中唱的歌”o学生15:我认为第三段中开头一句“北岳版”比“苏教版”译得好:“Longlongafterwards,译为"好久好久以后”比“很久以后”更有诗意,有口语色彩,且有韵味。但是后面内容则不愿苟同。"ina

8、noak,Ifoundthearrow,stillunbroke.”这里运用了倒装句式,我认为不仅是押韵的需要,(oak和unbroke押韵),而且旨在强调“inanoak”,“oak”中文意思是“橡树”,它是美国的国树,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诸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