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相关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相关性探究[摘要]目的:探讨手外伤患者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80例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均P50分表示患者有焦虑症状,SDS量表分>53分表示患者有抑郁症状;医学应对方式:采用MCMQ评定手外伤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
2、该量表由FeifelH编制、姜乾金等修订[4],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统计学处理主要的统计学指标为SAS、SDS和MCMQ3维度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检验,相关分析采有Pearson相关分析,P0.05)。手外伤患者SDS评分与应对方式各维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o3讨论3.1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手外伤患者术后由于担心伤口预后不佳,医疗费用过高加重家庭负担,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手外形美观,考虑致伤
3、纠纷担心事故责任和疼痛等原因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5]。程黃等[6]研究发现,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较差,其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水平。黄丽燕等[7]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机械性手伤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证实,机械性手伤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手外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仍然较差,提示护理人员应在分析与手外伤焦虑和抑郁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
4、预措施,协助患者消除不良应激源,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3.2手外伤患者应对方式不成熟应对方式是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采取的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8]。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应付逆境中有着突出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手外伤患者面临工作与生活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继而会影响其应对方式的选择。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反过来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认为,手功能损伤较严重者、个性特征中较高情绪不稳定性、较高精神
5、质倾向的手外伤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更趋向于回避或屈服的态度,而相对年长及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手外伤患者采取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9]。亦有研究表明,手外伤患者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常模和综合性医院中各类患者[10]。本组资料显示,手外伤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手外伤患者较少采用面对应对方式,而多采用回避和屈服等应对方式,提示手外伤患者在面对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时,常采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应对方法和策略,而更多地采
6、用以情绪为中心的消极应对方法和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手外伤患者的情绪反应,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自身心理压力,全面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3.3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根据Roy适应模式理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维持、改变或消退,从而可以预测和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手外伤患者SAS评分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存在焦虑情绪的手外伤患者在面对心理应激时产生的焦虑情绪越多,就越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进行消极应对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提示护理人员要重视并协助手外伤患者提高积极应对能力,
7、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或缓解心理应激源对患者机体的损害,促进身心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患者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尽量避免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继而改善其生活质量。综上所述,手外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其应对方式不成熟,而两者间又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护理人员对此应加以关注,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引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继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参考文献][l]WilliamsAE
8、,NewmanJT,OzerK,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depressionnegativelyimpactgeneralhealthstatusafterhandinjury[J].JHandSurgAm,2009,34(3):515-522・[2]GustafssonM,AhlstromG.Emotionaldistressandcopingintheearlystageo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