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

ID:46657405

大小:7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6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_第1页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_第2页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_第3页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_第4页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知行观探究及当代启示摘要: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所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先秦时期著名儒家学者分别从"生知”、“学知”及“敏于行”,'‘良知”,“知之不若行之”等方面对知行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这些知行学说不仅深刻了古代儒家学说的理论内容,而且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儒家;知行观;理论;实践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在弘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今天,我们再去研究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理论中的真知灼见,对于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

2、对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的知行理论展开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古代儒家知行关系的精华,并结合当今实际深化我们对知行观的科学认知。1.孔子的“生知”、“学知”及“敏于行”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较多地涉及了知行的内容。关于“知”,孔子认为只有像尧舜这样的圣人才是天生的"生而知之者”,大多数人仍是"学而知之者”,即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修身治国之道。孔子把学习的方法分为两类:学于书、学于人,他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只是后天勤于学习而已,'‘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就是形容他学习勤奋,读书万卷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强调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

3、握礼乐制度。关于“学于人”,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向他人学习,要做到不耻下问。孔子讲到的学习方法还有多种,例如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孔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学道、知道,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虽强调要学道,但更重视行,主张“讷于言,敏于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O孔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他还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以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些都表明孔子认为行重于知,因

4、知以进行的知行观。孔子还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包含了行动是检验真知的标准,看一个人是否真正知仁、好仁、乐仁,必须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为判断标准,做到由知仁而行仁,由理论到实践。以上言论都显示了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行高于知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孟子的“良知”说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良知”说,认为人生来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每个

5、人因后天习染不同而有所差异,只要做到“存心”、“尽性”,就能显发先天的善良本性,因此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同上)孟子虽以先天“良知”说为基础,但其并没有否认在做“存心”、“尽性”工夫过程中践履的必要,如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就强调了后天工夫在追求本性之善中的重要性。另外要实现本性之善,达到圣人的境界还应经过艰苦的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由上可见,孟子的知行观是从先天“良知”出发,通过“尽心”、“知性”的后天道德实践来

6、实现人的本性之善。3•荀子“知之不若行之”的学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外部世界是可知的,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是由五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而形成,且以心为统帅的五官对已形成的认识具有辨别检验的能力。他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荀子•正名》)可见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思维器官进行理性加工,即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是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理解。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为恶的倾向,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

7、由于“注错习俗久之而所积耳”。所以只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就能化性起伪,修养成为圣人君子。可见荀子非常重视转化本性的后天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知与行的问题上,荀子强调行高于知,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从“闻之”、“见之"、“知之”到“行之”表现了由间接知识到直接知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再加以实践的过程。荀子还认为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作用,他强调“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性恶篇》)意思是凡建言立说都得有根据且能够付诸行动。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