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奥扎格雷钠短程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奥扎格雷钠短程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短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溶于250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依据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记录出血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具有可比性。有以下情况不予入选:①严重肝、
2、肾功能不全;②严重心肺疾病;(3)昏迷或者意识不清楚的患者;④有颅内肿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血管瘤及既往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⑥近期曾有重大手术史;⑦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⑧严重糖尿病的患者;⑨首诊血压>180/110mmHgo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银杏叶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并予控制脑水肿、调血脂等基础治疗,疗程14d;治疗组的患者除上述治疗外,入院后即给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河南省迪康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
3、字IT20067343),剂量80mg,溶解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同时对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予以对症治疗与护理。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3]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5d、14d进行评分,并对治疗疗效进行评定[2]: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1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并<90%;%1进步: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并W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较
4、治疗前减少W17%;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⑥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X100%o1.4观察指标在患者治疗期内定时进行颅脑CT检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5d、14d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肝肾功能等,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镜下血尿、大便潜血等不良反应。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服从正态性及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符合时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5、秩和检验,P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烷A2(TXA2)合酶抑制剂,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素H2(PGH2)形成血栓烷A2,前列腺素H2被促进转向内皮细胞,可使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增加[7],TXA2仅微量就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及血小板凝集作用,而PGI2具有强烈的血管扩张作用和血小板凝集抑制作用,并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血栓形成基质,抑制血栓形成,同时使已形成血栓自行溶解,增加脑血液灌注,促进并恢复有效血液循坏[8],缓解梗死半影区的脑细胞缺血缺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奥扎格雷钠治
6、疗急性脑梗死须注意可能出现的出血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发生脑出血。本研究采用奥扎格雷钠5d短程治疗,符合梗死半影区的病理生理发展,能显著改善患者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无增加出血不良反应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奥扎格雷钠上市以来,日本在广泛的临床试验研究的前提下,将其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疗效,甚至比传统推荐的阿司匹林应用更为广泛[9]。然而,奥扎格雷钠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较少,包括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等权威学术文献均甚少提及。鉴于国人尤
7、其是我国南方人在种族、体质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等方面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而与日本人更为相近,因此,笔者认为奥扎格雷钠短程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可靠,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本研究观察的病例样本、指标数均较少,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带有一定的偏倚,这些均是以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参考文献][1]戴志刚•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并发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4):226-227.[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3]陶子荣.我国脑卒中患者临
8、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3-285.[4]马士程,贺茂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19(2):76-78.[5]Kidwe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