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奥美拉唑的临床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综述奥美拉呼的临床研究进展引言奥美拉^(Omeprazole,OME)1988年出阿斯特拉■捷利康开发成功,并在瑞士首先上市,1989年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洛赛克",目前是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旗下的主耍品种之一。该品曾于1998>1999和2000年连续3年成为全球畅销药之冠,是20世纪消化系统用药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产品。目前,奥美拉呼已作为OTC产品在美国、瑞典、墨西哥和中国上市。2000年创造了62.6亿美元的峰值,较去年同期增长5.9%。2001年专利期满,市场份额受到蚕食后,销售连续下滑,2004年
2、全球市场仅为19.47亿美元,2005年同比又下降17%,为16.52亿美元。近几年,奥美拉呼在抗溃疡抑酸剂药物中[5]保持近40%的市场份额,一直是药界瞩目的焦点。2003年,国内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金额为1.74亿元,2004年前移到第7位,比上一年增长了49%,达到了2.59亿元。近年来开发的奥美拉醴口服混悬剂是首个和唯一的PPI口服迅速释放制剂,是唯一获准用于临床危重患者使用的口服PPI,可通过口胃管或鼻胃管给药⑷,用于减少危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短期(4〜6周)治疗良性活动期胃溃疡。其起效快、作用强,能持续控制胃酸分泌,使胃液pH保持
3、在4.0以上达18.6h。该制剂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约在口服后30min内,可整口冇效控制胃酸。2药理作用2.1作用机制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的抗消炎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细胞,降低细胞屮的“质子泵”故木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该药可高度选择性、非竞争性的胃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质了泵),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终端步骤,产生强力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⑺。2.2药动学性质奥美拉呼口服后一般是在l・3h达到血浆峰浓度,2小时内排泄人概42%,96小吋约从尿中排出总量的83%,尿中没有药物原形。餐后给药吸收会延迟,但不会影响吸收总
4、量⑴。单剂量口服其生物利用度只有35%,如果重复给药7d后,生物利用度可增加到60%12,jo奥美拉陛在血浆中清除非常快,清除半衰期-•般在lh以内。奥美拉呼主要是经肝脏完全代谢后排出,人概冇80%的代谢物经尿液排出,大约有18%(iv).19%(po)由粪便排出。在人体内,奥美拉呼的主耍代谢产物是疑基奥美拉卩坐和磺基奥美拉呼。前者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低于奥美拉呼的1%,后者无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其它会冇少量的佩I、硫醛和疑基衍生物。当肝功能受损吋,奥美拉醴的血浆清除半衰期会延长(2.09〜3.52h),而肾功能受损时,血浆奥美拉呼清除没冇明显变
5、化,食物口J推迟奥美拉哇的吸收。健康人工服lOmg,平均tmax为0.21小时,tl/2为0.4小时,Cmax为0.55
6、imol/L,AUC为O.31((imol・h)/L。服用本品40mg的生物利用度约为60%;血浆蛋片结合率约为95%o2.3药理学作用奥美拉哩的抑制胃酸分泌主要是其作用于h+・k~・atp酶[⑵,而这种酶是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关卡,当其受抑制时,作用于壁细胞受体上的所有活性药物都会受到抑制,由于奥美拉哩是弱碱,故可浓集于酸性环境的壁细胞管泡,并很快转变为H--K+-ATP酶的活性抑制物(次磺醜胺),然后很快与壁细胞膜中H
7、+-K'-ATP酶硫醇作用,形成酶一抑制物复合体,使活性物质失去活性。口服奥美拉卩坐20mg,24h内只有三分Z—的H=K+・ATP酶会在壁细胞内再次合成而恢复其分泌功能,因此奥美拉哩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得到持久。当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每□口服20吨,连续服药1周,24h胃内H+活性抑制率为90%,所以会有很强的抑制胃酸作用。口服奥美拉^40mg,服约后lh,胃酸抑制率为56%,如杲每口丨I服30mg,连续服药1周,基础胃酸排出量抑制率为99.0%,高峰酸排出量(PAO)抑制率为98.4%。I大I为胃腔内酸度降低,会导致胃窦G细胞释放大量胃
8、泌素,所以服用奥美拉卩坐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均有升高,但是血清胃泌素升高会使胃粘膜血流量增加,服约4周后,能增加到23%(13%〜30%),服约6周,平均能增加到44%(30%〜67%),这便是奥美拉啤与出受体拮抗剂作用的最大不同点。当奥美拉卩坐使H+・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后,增加KT与C1•在胃粘膜细胞内外的传导,即增加细胞内K+向外逸,使粘膜电位(PD)得到显著增加,从而保护了粘膜屏障功能I⑼。奥美拉呼在细胞稳定性上积极作用,也是奥美拉呼迅速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原因。3临床应用3.1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哇是胃壁细胞H+・K:ATP酶特界性抑
9、制剂,具有强大的抑酸作用⑶。溃疡导致出血后〔9],血小板会黏附在破裂内皮的基底膜胶原上,再释放多种因了开始血小板聚集过程,最终致使血小板栓子形成;然而血小板栓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