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ID:46378059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学设计一一月与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赏析优美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來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文字与精神魅力。(2)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来感受“月”文化的内涵,体悟作者复杂深微的心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潜心会文木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牛态度与“闲人”的内涵。(2)通过同桌互动、小组探究、师生问答、体验诵读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鉴赏品味文言文的能力,进而达到“以文怡情”“以文养性”的境界。(3)通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月文化”

2、“闲适文化”。教学重点、难点:1•以“闲”为抓手,通过赏月、推门、悟闲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与人生态度。2•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教学方法:1.运用“言文合一”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2.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层层剥笋,逐步提高鉴赏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來读一篇被誉为神品的文言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好的文章需要朗读体味,请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犬声地朗读课文。二.赏月:1•文章题目为夜游,思考作者主要赏了哪种景色?月色【投影、板书“月”字】2•齐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理解其意

3、思。【投影,“月”字旁边投影第2节】讨论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请同学翻译,强调“积水空明、交横、盖“的翻译。3.研读: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岀这个特点的?学生自主在书上批注,讨论明确:A.特点?空明:宁静、清澈透明、(柔和、梦幻浪漫、空灵美丽、朦胧)B.作者是如何写出月色的皎洁空明的?讨论:①比喻、静态描写、正面描写。②比喻、动态描写、侧面描写。引导;为什么写竹柏影?将竹柏影子比喻为清水中交错的藻特,用影子来衬托月色之空明。A.投影“水中藻荐交横,竹柏影也。”请与原文比较,哪个好?B.朗读:竹柏斑驳的影子衬出月色的空

4、明,这种写法委实高明,让我们读出这种空明的意境与恍然大悟之感。(指导:语调舒缓些,“盖”的读法。三、推门: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好一幅月夜图。作者赏月是在什么时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已是初冬时节,只是寻常口子,并非赏月佳节,在这么一个平常的日子,作者怎么会想到去赏月呢?(因为“月色入户,,)A.讨论“月色入户”。①解释:强调“入”为照入。“户”为门。【投影、板书“门”字】②谈谈这一句写出月亮的什么特点?你觉得月亮为什么来到苏轼的屋子里?明确:“入”字把月亮拟人化,当作者解衣欲睡时,正当农历十月十二日,寒夜寂寥,月光悄悄进门来了,月亮就如同苏轼不请自来的老朋友

5、,主动来陪伴来慰藉这位失意Z人。B.作者当吋的境遇如何?请同学介绍。投影出示写作背景写此文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己经四年,期间怕牵连,苏轼也不敢写信给别人,别人更是“生平亲友,无一字见及”,可以说是“亲朋无一字,故交皆零落”(投影)。师:苏轼有着济世安邦的理想,却因文字无端获罪遭贬,其心中的情感是怎样的?(愤懑、孤寂、苦恼。)你从文中哪里读岀他的这种心情?(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齐读第一段,引导解释这些句子。教师讲解边投影苏轼当时“无事可办、无处可游、无人可叙、无酒可品、无诗可赋”,所以他只能“解衣欲唾”。而苏轼是喜欢热闹的,(《水调歌头》“欢饮达旦”)由此

6、可见他进入了人牛的低谷,人牛的大门也似乎关上了。C苏轼有没有就此消沉?没有,从文中何处读出?一一欣然起行(解释)一缕刀光相招,苏轼便欣然起行(可见兴致很高,可见他是一个有着闲情逸致的人)。作者“欣然起行”,去赴明月的邀约。研读:作者到何处赏月?(承天寺)为何选择此处赏月呢?(1)张怀民,追问:赏月为何要找张怀民,两人是什么关系?(知己、好朋友)(2)从课文中找找表明两人是知己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讨论示例(翻译、赏析人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为何能一起赏月:境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排解贬谪孤独),志趣相投(

7、闲情逸致,欣赏空明月色,热爱生活;心底空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可见一起赏月的必须是志同道合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人是不配与苏轼一起赏月的。(3)知己赏月可以约在其他地方,为何要到寺庙呢?(分析寺庙特点)教师引导感受:我们初一时学过的那首诗提到这个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但余钟磬音,万籁此俱寂。”)寺庙里宁静。(调动学生体验:当你心情不好时,会怎样?向知己倾诉、找个地方静静等)师总结,投影:明月、古柏、古刹、知己。作者推开承天寺的门,享受到了空明月色,寻求到心灵的平静、排遣了贬谪的孤独。苏轼此时的心也如月色一般空明了,心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