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

ID:46361798

大小:7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3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1页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2页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3页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4页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佛生命观比较研究摘要:儒佛虽然在生命来源、意义、态度、归宿等方面冇诸多不同,然而在道徳教化、出世与入世等问题上却能达到和谐统一。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对儒佛二者的生命观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推进儒佛间的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儒,佛,生命观目前学术界对生命观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对如孔子、墨子、黑格尔等思想家的生命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析,而且有从儒家、道家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角度对生命进行的探析,也有对儒道、佛道的生命观的比较研究,但对于儒佛的生命观的比较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生命来源、生命性质、生命轨迹、生命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最后探讨儒佛在生命观上的融汇,使读者对这个问题又更清晰的认识。一、生命來源一一“天命观”与“缘起论”(一)儒家的天命观儒家认为天地化生万物,并孕育万物。《易经?圭卜序传》曰:“冇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地先于万物存在。《彖》H:“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通天。”《春秋繁露?顺命》中说:“无天而生,未Z有也。天者,万物Z祖,万物非天不生人也是由天而生,《春秋繁露?观德》中说「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由此可见天地为创造万物的大根源,天的功能是生成万物不自觉的行动[1],是一切生命形式产生及存在的基础。《周易?条辞传》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最伟大的德性就是爱护生命

3、。《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四》屮说:“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以成之/就是说上天化生万物,并养育万物。(二)佛教的缘起论缘起说是佛教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内容纷繁复杂,主要包括业感缘起论、中道缘起论、赖耶缘起论、真如缘起论、六大缘起论、法界缘起论等。[4]这些缘起论对世间的一切现象产牛的根源给予了深入细致的探析。缘起论是时间一切诸法生灭变化的根木原理,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业感缘起就是解释众生惑、业、果三者Z间的因果联系、辗转轮回、生灭变化的理论。《成唯识论》中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妙法圣念处经》中说:“业果善不善,所作受决定,自作自缠缚,如

4、蚕等无异。”业力不灭、因果循环,六道生命不断流转。二、生命的性质一一“崇有”与“贵空”在儒学家的眼中,一切万物都是有形存在,即所谓的“有”。“有”是伦理纲常存在的依托。西晋时的裴?甚至特意写成《崇有论》來维护名教礼制与君王的统治地位。裴?认为,崇有论则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存在天然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如果“崇冇”,君主及其世俗统治作为最高政治权威就必须被确立,要确立君王的统治地位,就得分贵贱立名教,崇有论最终导向是以名教为依托的圣王Z治,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相一致的。而佛教则不然,它体现的是“贵空”的特性,“从本体论讲,空就是真如之实体或实性;从认识论上将,空是最高

5、的休认和关照一一般若智或'观空智慧从人生观讲,空代表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一一涅?寂静。”[5]佛教认为万物都冇自身本质的规定性,就是所谓的“自性”,而力物的自性木质是“空”。但佛教讲的空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在“有”的基础上谈论“空”。佛教否定现世的实在性,否定现世的价值,来凸显真如实体,真善美的彼岸世界。它是在肯定彼煌世界的“有”,而谈论现世世界的“空”。这个“空”是通过现象的“假有”来体现的,世界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虚假不实。在宗教实践中要求人们行善戒恶,以好的行为换得来世善的果报,在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有”与“空”的结合。三、生命轨迹一一“线段”与“圆形”[6]儒家所认为

6、的生命的轨迹像一条“线段”,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礼记?祭法》中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而佛教则不同,他们认为生命的过程就像一个“圆形”,六道众生就在这个圆中生死轮回。佛教的生死轮回集中体现在三界、六道的划分。按照佛教的宇宙结构论,设想世界有三种形态,在三界中存在六类有情众生,即所谓的“六道”。六道众生因业力的善恶性质在三界六道内,就像一个圆一样生死不已,不断循环。而佛教却认为众牛只冇得道,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之苦。牛命不仅在六道三界六道中轮回,而其木身也经历成、住、坏、空“四劫”的无限循环,像圆一样无始无终。四、生命意义一一“内圣外王

7、”与“得道成佛”生命的意义在于打破生死的界限,使有限的生命或在精神上,或连同肉体获得永恒。在这方面儒佛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一)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九“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耍修身,要成圣人,做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要民有所养。”内圣外王一词,虽不是出自儒家,却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却被儒家发扬光大。1、法天而王推行王道政治,更要依天命而为,取得神圣的合法性。所谓顺天意而为,就是耍符合天、地、人“三才”的规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第四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