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

ID:22087613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1页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2页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3页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4页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在生命的产生方式上,体现了“天道无言”与“道生德成”的差异;在对生命过程的看法上,体现了“岁不我与”与“生死自然”的不同;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体现了“孔颜乐处”与“自然朴真”的区别;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上,体现了“舍生取义”与“重身惜生”的迥异;在人生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上,体现了“积极入世”与“卑下守弱”的分歧。  关键词:儒;道;生命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的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生命的本源、生死的过

2、程、人生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此价值等几个方面。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诸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一、天道无言与道生德成  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的区别首先即体现在生命的产生方式上。关于宇宙之秩序、万物之生长,乃至世间一切人事,儒家认为皆是“天命”所赋,系天地之气和合而成。例如《诗经》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之句;《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2]《易经》也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3]这种思想被孔子继承了下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3、,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孔子认为,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皆是天道自然之体现,勿须多言。在孔子的观念里,上天玄奥难测,尽管无言,但是具有绝对的主宰地位,冥冥之中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长、德行的流布、社会的治理等方面,并不是人力可违背的。他说: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孙寮其如命何!”[7]  可见,人的德性与社会的治乱,都于“天”、“命”或者“天命”,上天的这种安排不言而生物、随机

4、而莫测,人只能通过祭祀、祷告而待命。因此孔子将敬畏天命视为君子的美德,不语怪、力、乱、神。宁可谈生,不去谈死;宁可事人,不去事鬼。  与儒家将生命的本源归结于“天命”不同,道家将生命产生的终结根源归结为“道”,体现了一个“道生德成”的生命本源论。“道”在老子《道德经》中凡73见,大部分均是指天地之本,生命之源。《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8]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9]道被视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先

5、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但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此含藏了万物产生可能性的“道”,是如何化生出有形的生命的呢?老子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因此,“道”通过“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2]的运动生成了万物,“德”通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行为蓄养了万物,同时,此创造不含有任何的目的性与占有性,一切均是自然而然的。由此,一幅“道生德成”的道家生命本源图便产生了。二、岁不我与与生死自然  对

6、于生与死的问题的思索,或谓对生命过程的看法,是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表现出来的又一重大区别,体现了一个“岁不我与”与“生死自然”的不同。  儒家一向秉持一个“乐生哀死”的传统,对于生,则是欣喜与珍惜的。《论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3]马厩失火了,夫子问人而不问马,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仁爱”思想表露无疑。然对与死,儒家则是难以接受、悲痛不已的。《论语》载: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4]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5]  颜渊是孔子最为喜爱与器重的

7、弟子,却不幸英年早逝。对此,孔子悲痛得不能自己,说:“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伤心呢?”对于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穿梭,儒家也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哀伤与叹息。孔子明白的站在大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6]一切都在消失和运动着,这是蕴涵着对过去所逝去的一切(包括生命)的无法回复,无法追逐的感叹与体味。显然,对于生死流转、岁月更替,儒家表现的是一种“乐生哀死”、“岁不我与”的态度。  道家则不然,对于生与死过程的思考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智慧。在老子看来,万物无有自求其生,一切均是任自然而已。“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

8、其不自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