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

ID:46341918

大小:8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2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_第1页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_第2页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_第3页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_第4页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心理社会行为探析中西方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木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屮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屮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徳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示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小西方“性善一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対上述概念的认识,同吋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关

2、键词:人性论;性善一性恶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中西方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积累了人量的实证证据,而且这些差异往往被看作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例如,Nisbctt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人和欧洲文化下的人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看待它们周围世界的方式都有很大差界]。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建筑、生产方式、器物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语言文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非物质层面的内容,而x,i■人性的看法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屮西方文化屮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入手,深入探索中西方行为与思维倾向的差异。一、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人性”,即“人之性”,而“性”是指

3、事物的状态、情况,或说质性、特点等。例如,“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苟子)、“天命之谓性”(子思)、“如具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董仲舒)_4]、“性,生而然者也''(王充),“性"字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事物的状态、悄况,或说质性、特点等。“人性''就是指人所具冇的状态和资质。按照英国生物学家达肯斯(R.Dawkins)的观点⑹,作为生命最基本单元的基因的惟一天性是自我复制,I仆基因要达到口我复制的R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利用天地间的牛物为它牛存与繁衍的载体用來自我复制。基因自我复制和自私的天性,成为宇宙间生物繁衍的原动力口]。人性的生物学属性是分析中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中西方文化屮对人性的看法都

4、是多元化的,包括性善论、性恶论、不善不恶论、又善又恶论等,本文仅就在中酋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性假设进行分析Jl哂方文化小占主导地位的人性假设有着巨大的差別,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而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恶论。孟了最早对人性本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把人的本性概括为“恻隐之心、羞恶Z心、辞讣之心、是非之心”,而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Z端也;是非Z心,智Z端也。人Z冇是四端也,犹其冇四体也。”18]孟了对性善论的阐释包含了三层意思:⑴人Z初就具备了“善”的本质特点

5、,即“四端",类似于人Z四体;(2)不具备这种善的本质特点,就不能称之为人;(3)只要顺从人的本性,就可以直达人性修养的最高点,即“仁、义、礼、智”。孟子的人性设计把“人”的标准定得很高:不仅需要自己达到、更重要的是需要别人接受,或看到你的“四端覽西方文化中冇关性恶论的来源也很多。根据《圣经》的记载,基督教的原罪说就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皆持人性为恶的观点。除宗教理念外,西方文化强调的并非人性的价值判断以及道德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用,而是强调人的各种要求,肯定人的口利性,并在这种人性“口利”的逻辑基础上,展开对法律、政治等制度的探讨与论述,从

6、而探求社会运行的合理与和谐。而屮国文化有关人性木善的假设强调人应该超越自我以达到一个内圣外王的程度_9』。换言Z,虽然中西方文化冇关人性的假设存在差別,但x,i・人性发展的目标或人性修条的终点却是一致的,都是向善的。图1中西方人性假设示意图图1是屮西方文化中有关人性假设的示意图。的假设,实际上使人性远离了人的主物属性而比较其中冇关人的生物学属性和人性修养的终点在中接近人性修养的终点,而四方文化人性木恶的假设西方文化中是相同或相似的,差别在于有关人性的则使人性紧靠人的生物属性,但离人性修养的终点假设,或人性修养的起点。中国文化有关人性本善却很遥远。二、人性假设与“人”的标准(一)“做人”与

7、“是人”中西方有关人性的假设直接导致了中国人需要努力才能“做人”,而西方人则生来就“是人”(beaperson)o-做人”的压力主要來自将人性的起点放在了儿乎与人性修养的终点相同的水平上,因而对个人所有的言行都耍进行道徳评价,只有言行符合道徳标准,个体才具有了“做人'‘的资格。有了“做人”的苛求,因而会使中国人把终点放在了基础性的道徳评价上,这种“评价“的压力使得中国人难以平静地分析自己的言行,而把重点放在对言行的评价上,而且对“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