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

ID:34394013

大小:419.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_第1页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_第2页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_第3页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_第4页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_性善_性恶文化_假设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4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34No.1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083[基础心理学·人格心理]主持人:黄希庭主持人语:哲学和伦理学上所说的人性论,从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心理学视角观之属于性习的心理学问题。我国先也。”墨子把人的生性比作素色的丝,染于青色就变秦时期的人性论,十分丰富,如有性善论、性恶论、青,染于黄色则变黄;染于五种不同的颜色,就变为性无善恶论以及性有善恶论。

2、孔子曰“:性相近也,五种颜色的丝。墨子与告子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说的是,人的生性虽有是无所谓善恶之别的,完全取决于环境与教育的影差别,但很“相近”;人的习性由于后天习染的影响,响。这与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所则日益“相远”显示出较大的差别。在我国古代,性提倡的“白板说”完全是一个意思。习中的“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孔孟的儒家思想占主导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其中的“习”是指习性,即人的地位。本期刊登的“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社会本性,是人出生后习

3、得的,由后天因素所决定。‘性善-性恶文化’假设”一文,通过从中西方文化在我国,孟子首倡性善论。孟子曰:“恻隐之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出发重新审视了中西方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是一篇人格研究中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国化的好文章,很值得向读者推荐。“西方的自主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与中国的自立:概念比较”一文通过对西方的“自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主”与中国的“自立”的比较,分析了中西方不同

4、文子·告子上》)荀子首倡性恶论。在《荀子·性恶》化传统的不同人格构念。“自我觉知与情绪、心理篇中,他开宗明义就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健康的关系”一文讨论了自我觉知的性质、种类及也。”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而善是人为“(伪”)的其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关于场依存性认知结果。告子和墨子首倡性无善恶论。告子曰“:性方式的理论及其理论模型修订”一文讨论了认知人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格特征及对威特金等人提出第一个解释场依存性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认知方式理论模型的修订。从某

5、种意义上说,这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墨子在《墨子·所些人格特征似乎都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有关。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12王登峰,崔红(1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市100871;21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市100853)摘要: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

6、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关键词:人性论;性善-性恶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中图分类号: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841(2

7、008)01200012073收稿日期:2007211220作者简介:王登峰(19652),男,山东安丘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1中西方行为与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心理学研究着巨大的差别,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证证据,而且这些差异往往论,而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恶论。被看作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例如,Nisbett孟子最早对人性本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把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人和欧洲文化下的人在理解上人的本性概括为“

8、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看待它们周围世界的方式都是非之心”,而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1]有很大差异。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建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筑、生产方式、器物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语言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文字、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