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

ID:46332106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_第1页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_第2页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_第3页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_第4页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字少意深、风格多样、音调爽朗、诗脉流畅等特色独步于世界诗歌之林。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经典古诗词中,有些诗词潇洒豪逸,诗风奔放,令人心旷神怡;有些诗词则悲凉凄怆,沉郁顿挫,令人热泪盈眶;有些诗词气象宏大,如高山流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有些诗词则描摹秀美风物,如和风细雨,滋润万物,沁人心脾。本文将从“文本间性”这一理论角度研究中学古诗词的特色,从而进一步阐发中学古诗词的美学意味。一.文本间性理论文本间性理论,又名互文性理论。一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间发生的互

2、文特征,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文本间性的思想始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以及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德文本对话理论。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文本间性”这一概念。"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具体的文本不仅与相应的社会、文化、政治、文本作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也与浩繁的文本世界有着千丝万缕、挥之不去的联系。在信息密集、各类文本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具体文本的内部语境,而会结合相关联的其他文本,

3、以及现实世界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应该注意到,文本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这一领域的专家戴锦华指出:到了所谓的全球化的当代文化时代,这种文本间性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找寻教学文本之间存在的这样一种互文关系已经变成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者而言,如何通过剖析一篇文本与整个教材体系中相关文本的互文关系来优化教学策略,文本间性理论具有特别的启迪意义。二.中学古诗词的文本间性英国学者PatrickFuery在克里斯蒂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4、了文本间性结构的四种形式:结构参照、主题参照、提喻结构、拼凑形式。根据中学所选录的古诗词的特点,本文就从前三种形式切入,来考察中学古诗词文本间性之特点。(一)结构参照PatrickFuery认为,结构参照确保了文本在与受众的互动过程中对传统结构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同时凭借先后文本的互文关系,使受众对新文本的突破与创新满怀关注。比如,古代诗人喜欢采用空间的逐渐缩小或逐渐放大这类结构来达到抒情效果。空间的逐渐缩小,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首先写广阔天宇中被惊

5、飞的大雁,再写地面上狼狈奔逃的单于马队,接着将画面缩小到正在追击的唐军将士身上,最后来个特写镜头——沾满雪花的弓刀矗立于天地之间。意象是越写越小,但是唐军将士奋不顾身的豪情,风雪之夜追击的艰辛,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被成百倍地放大。空间的逐渐放大,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桅檣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从岸边的小草写起,空间逐步拓展,从水中孤舟写到整个大江。诗人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被浩浩大江反衬得更为突出。后来,李商隐参照前辈卢纶、杜甫的创作结构,又推出了空间位置的回环结构。空间位置的回环

6、是将空间的缩小与空间的拓展这两种写作手法综合运用,以期获得表情达意的最大效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此刻正在巴中梓州担任刺史的幕僚,身不由己。梓州那个秋雨之夜,诗人展读妻子的来信,却无法回答回家的确切日期,人生的苦痛,自不待言。此刻巴山的淅淅沥沥的雨水似乎在诉说着诗人的愁绪和思念。但诗人却不写这种深深思念,而是来了个时空大跳跃,设想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夫妻二人相拥西窗,诉说自己昔日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情。在古诗中以今日相思之苦来设想

7、他日相聚之欢,十分多见。但诗人这种细细设想来日相聚再回忆今日相思之苦,却十分少见。空间上从巴山到西窗再回到巴山,充分体现了空间回环结构之妙。阐发古诗文结构上的文本间性,能激发学生基于前文本之结构探究新学文本的愿望,对新学文本的创新之处满怀期待与关注,从而使中学古诗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主题参照PatrickFuery指出,文本间性通常与文本之间的主题参照密切相连。一个文本在叙述主题方面,不仅可以参照其他文本,也可以反映真实世界的社会现实或作者情感。如李白的诗《山中问答》就参照了陶渊明《饮酒

8、》诗的主题一一道不可言的思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生活在世俗之中却感觉不到喧嚣,是因为他心底澹然,心远地自偏是他明确告诉我们的。但诗中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的是诗人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思考:山中的晚景是如此美丽,连飞鸟都归向山林,人为什么要流连官场,不知山林之乐呢?这是他的真切感悟,却又不愿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并非忘言,而是要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