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创新摘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就创新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构建新的体系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适合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作者简介:陈德清(196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2-0018-02一、问题的提出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乂是高等教育大
2、众化的需要。它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够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国家提出了高职教育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启和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观念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僵硬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课程定位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3、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不符,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搞灌输式、注入式,只注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注重理论传授,与工作岗位能力脱离,很少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实训和实操能力;只注重考试方式的统一性和标准化,很少考虑学生专业和岗位的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只注重教育对象的全面性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素养等。这样,由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培养岀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实操
4、能力不能适应当下岗位,与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对照,我国部分高职教育尚没有达到5B标准,还处在4A的水平。按照ISCED标准规定,5B以上为高等教育,4A为非高等的高中后教育。这说明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见,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构建新的体系事关重大,必须给予重视。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设想统筹规划课内教学,采取“重点突破,全面渗透,有所分工”的运作方式。首先,以课程方式直接进入课堂。在人才培养计划屮,专列“人才素质教
5、育系列课程模块”,设置具体课程。系列课程采取全校性选修课程和各系部自设必修课(实践类课程)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开设“职业能力开发”等全校性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一般职业开发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牛•接受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开发原理与技法方面的知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各系部根据职业素质教育需要,设置必修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设计”等)或系列讲座。各系部的课程设置应尽可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创新基础及背景知识,掌握专业创新设计方法,培养专业创新能力与素质。其次,全员意识,各科渗透。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创新素质教育思想观念,激
6、励高职学生创新精神,教给高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时有所参与、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激励。每门课程、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要研究和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逐步使创新教育融人日常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激发创新灵感,培养职业创新能力。其三,贯穿创新教育原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重于创新方法的教育;二是创新方法的体验和实践高于理论传授;三是创新教育中的学生参与重于教师讲授。这三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创新教育以实践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激发和成就感的唤起;四是创
7、新教育必须以教育主体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体验为前提。通过全校大范围(每门课)、深层次(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教学各环节)的改革与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时有所参与、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激励。三、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实施建议(一)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体系必须与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方能卓有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随之进行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要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促进作用。能力是新时代人才价值的重要取向。学校开设的课程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是基础
8、,属于表层;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训练而形成的,属里层。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能力的形成,能力形成后又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获取,二者互相促进。素质则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