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85177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1
《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盈余管理博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盈余管理博弈研究[摘要]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盈余管理治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引入盈余管理的博弈中,构建了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博弈中的收益矩阵,放宽传统博弈中管理者风险中性的假设,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并通过分析求解,分析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越高,股东监督手段越有效时,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高,管理者的潜在成本就会越大,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低。[关键词]盈余管理;博弈;风险偏好;管理者;股东[中图分类号1F230[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27-06一、前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姿态融入了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后,职业经理人逐渐取代企业所有者实施企业管理,从而造成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Jensen和Meekling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委托代理关系,即一个人或一些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一些的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种活动,并把某些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1]。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双方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而两者的效用函数往往并不相同。拥有信息优势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代理人(管理者
3、)就有可能运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谋求私利从而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同时,会计准则存在的“公共领域”是因为商品产权界定存在交易成本,导致商品有价值的属性因没有明确的归属而处于“公共领域”[2]。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准则范围内的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从而,会计准则的''公共领域”的存在就为盈余管理行为创造了外部条件。外部环境为盈余管理产生提供了温床,而管理者期冀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获得超额收益的三种动机,即资本市场动机、薪酬激励动机和债务契约动机,才是促使盈余管理行为最终实现的内因。首先,在资本市场中,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往往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最
4、为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因此,盈余管理往往成为企业管理当局融通资金的工具。Richardson发现企业为了以更低的成本取得外部融资、取得更高的市盈率、从权益市场筹集资金,以及向外部呈现更平滑的收益曲线,而被迫重做财务账户[3]0其次,基于股票的薪酬越来越成为高层管理者酬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司的财务绩效,特别是净利润数据通常被用来评价管理层的努力程度,因此管理人员有可能选择将报告盈余(reportedearnings)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程序。Watts和Zimmerman[4]的研究就指出,管理者就为骗取股东信任并获得超额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第三,大多数债务契约都
5、备有借款人在债务期间必须遵守的保护性条款,为了防止或拖延违约情况的发生,管理层会改变会计政策来提高当期收益,特别是当公司即将或者实际已经违约时,更是如此⑸。盈余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管理者也是通过盈余管理而获益最大的一方。另一方面,虽然盈余管理是一个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复杂的博弈过程,除股东外,还可能波及雇员,甚至政府[6],但股东往往是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因此,本文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角度,仅对管理者与股东的非合作博弈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股东与管理者盈余管理博弈的因素及其约束问题。二、盈余管理博弈的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博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6、部分学者通过对盈余管理特征和分类进行阐述,并分别进行博弈分析。赵息和刘国城从合理性盈余管理与投机性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角度出发,依据博弈论原理,对企业管理层、审计机构、中小股东三方主体之间冲突的产生以及均衡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7]。刘长青和彭数学从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及其博弈分析的角度讲盈余管理分为效率型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两类:效率型盈余管理是正和博弈,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寻租行为、具有会计后果的常和博弈[8]。还有学者着眼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动机等方面。例如蔡吉甫就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效用和动机,并通
7、过假设变量建立管理者与股东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出二者最优反应模型[9]。邓春华则在分析国内外盈余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盈余管理的特征和博弈论的实质,提出盈余管理是其管理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行为,并据此得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就一定会发生盈余管理的结论”[10]o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个视角,刘炜松等从经营者与监督者的动态博弈入手,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提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11]。虽然,目前国内学术界基于博弈视角对于盈余管理行为已经进行广泛的探讨,然而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仅有少数学者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