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

ID:46165501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1页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2页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3页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❷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进行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的方法及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月一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共3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治疗后进入疾病恢复期患儿31例,同时选择同时期住院治疗的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25±5.42)X109/L、C-反应

2、蛋白(80.53±41.86)mg/L和血浆NT-proBNP水平(1370±152.00)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0±4.15)X109/L.(13.53±6.03)mg/L和(413±115,00)ng/L,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Keywords]Incompletekawasakidisease;Peripheralbloodleucocytecount;C-reactiveprotein;PlasmaNT-proBNPlevel川崎病作为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血管炎,且近年来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同时具

3、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害率[1]。由于川崎病临床表现比较繁杂,且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够明确,诊断难度较大,因此如何进行川崎病的早日诊断,继而实现对川崎病的早日治疗成为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临床问题[2]。该次研究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中脑纳利肽(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并随机选择2014年3月一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5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和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次研究资料均随机选择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5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随机选择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组

4、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2.05±0.85)岁,包含0.5〜1岁患儿5例,1〜3岁患儿22例,3〜6岁患儿4例,6〜10岁患儿4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2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2.14±0.88)岁,包含0.5〜1岁患儿6例,1〜3岁患儿25例,3〜6岁患儿5例,6〜10岁患儿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无川崎病病史及其他慢性疾病(除器质性心脏病)。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在入院当日进行测定,包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5、、C-反应蛋白等,选择清晨采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mLo将标本放置在抗凝管中,同时分离血浆,然后放置于-2CTC冰箱保存。对于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在住院期间,所有观察组患儿均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和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治疗2周后,对进入疾病恢复期的31例观察组患儿重新进行上述指标的测定。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急性期与恢复期观察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浆NT-proBNP水平。1.4统计方法对于该次研究所记录和统计的数据

6、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对于符合正态计量资料标准的数据均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