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48433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Z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高中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数学发展水平和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学牛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差距,确左学牛的最近发展区,并善丁•从学生现有的数学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入手,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最终使学生现有数学发展水平山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找出
2、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脱节”点,确定内容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存在许多的“脱节”点•教师在高一开学初期,要认真分析并归纳总结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脱节”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种是初屮教材不要求,但高中教材要求的内容•另一种是初中教材耍求低,但高中教材耍求更高的内容.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脱节”点,教师要善于寻找内容衔接的最近发展区,采取措施,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衔接好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学习.対于第一种类型知识“脱节”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加以补充,避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対于第二种类型知识“脱节”点,教师在
3、授课时,需要对初中的某些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二、找准初高中学生思维的“突破”点,确定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关键条件从思维发展特征看,初中学生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经验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高中学生则处在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并初步形成辩证思维的阶段•从初中升人高中,不适应这种思维要求变化的学生不在少数,思维呈现较强的定势,极易造成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找准初高中学生思维衔接的“突破”点,根据高一新生思维和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跳跃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
4、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使学生“跳一跳,能摘下桃子”・三、找准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转换”点,确定学习方法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条件对于学习來说,成功有三要索:学习成功二心理索质+学习方法+智能素质•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条件•在初中数学学习屮,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应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学生现有的初中数学学习方
5、法跟不上高中新课程的要求,从而造成了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耍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新课程应具备的学习方法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学习方法完善的最近发展区,实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最优化•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四、找准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落差”点,确定学习心理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思想保证刚进入高中学习时,学生对高中的生活充满自信,对高中的学习都冇很高的期望,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6、,发现自身的学习期架与现实的学习成绩Z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于是出现了心理的落差•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有的学生升入高一后,数学成绩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其中也包括中考的数学尖子生,他们认为:“我对数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成绩还是不理想,高屮数学太难了!”导致对高屮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学习被动、意志薄弱的现象,这些都制约着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原有的学习期望和现实的学习成绩的落差心理,确定心理衔接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数学学习心理的衔接.1.明确差异,引起重视•教师在开学初期要向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教
7、学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性,对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要求上的差异性,使学生对初高中数学学习的不同点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减轻学习期望和现实学习成绩的差距所引起的落差心理.2•正确认知,调节自我•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落差心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客观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重新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H标和学习计划.3•及时激励,增强自信•对存在落差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重新树立自信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