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

ID:46069817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_第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病探析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70-02眩晕病是临床常见之疾患,罹病人多痛苦难耐,恳有药到病除之切。然而中西医各单一治疗此患疗效难尽如人意。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每获良效,除疾甚速。现以5个方面浅析如下。1眩晕临床特点及其分类通过临床观察,从年龄段上看。年龄最小20岁,即可发病,其他年龄段均有发生。平均发病年龄50岁,50岁以上发病占绝大多数。女性发病较男性偏髙,1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

2、发病为多。1.1临床特点眩晕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生,睁眼时觉房子或周围景物转动,闭眼时则觉自身天旋地转。站立时身体不稳,试图走路时向一侧倾倒,或表现为左右摇摆。来势猛烈者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头则眩晕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及躯体均不敢转动。常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或耳堵感,或有幻视、幻听、肢体麻木出现等。1.2眩晕的中西医分类情况内科常见有以下8种:①美尼氏病,中医辨证分型属痰浊内蕴型;②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挟瘀型;③颈一椎病,中医辨证属痰阻血瘀型;④低血压,中医辨

3、证属气血亏虚型;⑤多原因综合(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精神障碍),中医辨证属痰阻血瘀型;⑥前庭神经元炎,中医辨证属外感邪气内结痰火型;⑦头部外伤(指非骨折、意识清、皮下淤血、脑震荡所致眩晕;重度脑外伤不在本文治疗的范围),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络型;⑧胆系感染(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痰阻型。2治疗方法1.1西药基本药物能量合剂(三磷酸腺昔40mg,辅酶A100U,维生素C3.0g,维生素B6200mg).利多卡因60mg加入(5%〜10%)葡萄糖250mL中缓慢静脉输注,每日1次。丹参或复方丹参

4、注射液16mL〜20mL,山董著碱针10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或山董蓉碱针(颅内压增高,高龄男性病人,有明显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的忌用)10mg肌肉注射,每日2矢恶性呕吐剧烈者甲氧氯普胺(复安)10mg即刻注射。倍他司汀按常规量静脉输注,每日1冃复安次口服药物:谷维素20吨〜30mg,维生素B120mg,10mg均每日3次。1.2中药基本药方眩平汤组方:半夏12g,天麻10g,白术12g,陈皮10灯钩藤15g,丹参30—白芥子10g,代赭石20g,柴胡10go各类型在临床上依实际情况,在基本

5、药物和基本药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3讨论1.1西药基本药物中,能量合剂、维生素B1可营养神经组织,调节其代谢。倍他司汀为组织胺类药物,具有扩张毛细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内耳血流量,从而消除内耳眩晕、耳鸣和耳闭塞感,又能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的作用。山萇茗碱可解除微血管痉挛。利多卡因为神经阻滞剂,能抑制局部的病变反应,而有良好的抗眩晕作用。胃复安为中枢治吐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均有良好的作用并有镇静效果。谷维素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诸药合用即可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因而可作为治疗各种眩晕的基本药物。①美

6、尼氏病主要是迷路水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故应用基本药物即可。②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凝、溶栓、降脂治疗,故氟桂利嗪(西比灵)有良好的扩血管作用,可用于治疗周围性眩晕。③低血压由于血压过低,不能适应血管组织的需要,脑供血不足,缺血缺氧,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眩晕病变。故在治疗中将基本药物中的丹参静脉输注易为低分子右旋糖軒,既可扩充有效血容量,升高血压,又可疏通微循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④前庭神经元炎由于病毒或灶性感染,多已病毒为主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或抗生素,配以

7、氟美松以消除病毒或细菌毒素对人脑部的毒性作用。⑤头颈部外伤由于脑震荡、脑损伤引起眩晕,常伴有高颅压症,故在应用基本药物❷,先宜给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输注以降颅压。⑥胆系感染:是由于该系统感染时,细菌毒素、炎症反应及胆色素的作用和胃肠系统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眩晕,在抗生素的选择上,氨节西林、头胞曲松钠在胆道中浓度较高,常首选如氨节西林过敏者可选用阿米卡星。1.2中药眩晕一病多屑本虚标实之症,根据痰、瘀、风、火、气血阴阳,各病因偏重的不同,而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①痰浊内阻型“无痰不作眩”,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停、

8、上蒙清窍所致,故在眩平汤的基础上加胆南星、竹茹、生姜、甘草增强化痰降逆和胃的作用。加蕙米仁、茯苓、车前子利水湿以化痰饮,诸药合用,共治以痰为主之眩晕。②肝阳上亢挟瘀型:在眩平汤的基础上加茯神以养心神、白芍、龟板滋阴潜阳,牛膝、益母草活血化瘀并引热引血下行,丹皮凉血清热,石决明、菊花平肝潜阳、清肝明目。肝胆火盛者加黄苓、胆草以泻肝胆之火,③痰阻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