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

ID:45952033

大小:6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_第1页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_第2页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教育哲学的灵魂摘要:哲学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精神”是哲学的灵魂所在,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人们一直追寻着哲学的灵魂。我们在学习和应用哲学时也应该抓住哲学的“精神”。同理,我们学习教育哲学时也不能离开它最本质的东西一一对精神的追求,国內和国外对其追寻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但是两者都赞成在“生活世界”中还原哲学的灵魂或本质。本文就从“生活世界”出发,从国内和国外的比较中分析哲学精神。关键词:精神生活世界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对哲学早就不陌生了,因此我在看《教育哲学》这

2、本书时,一开始觉得只不过是将有关哲学的规律运用在教育领域而已。我总是觉得以前学的哲学都是些枯燥的教条,即使将它们运用在教育上也会是枯燥的,因而对《教育哲学》也失去了激情。教育哲学不是一个学科组成部分,而是贯穿其中的一种精神,教育哲学就像一根线,把其它各门学科穿起来。教育哲学是不是一种放之四海的真理?教育哲学的这根线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押学。虽然我没有很深入的探究每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深深地体会到哲学的本质:它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哲学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求,可现实中我们往往注重某

3、类自然科学知识,将这种知识代替祈学思想。我们承认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凸现而思想凹陷的时代,人们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目不暇接,以至于无暇思考自身的处境和命运。我们的教育把儿千年以来哲学家追求的精神弃置,把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于是我们重视物的价值取向,注重物的增长,重视社会发展中某些外在的,可量化的东西,认为社会发展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等等。教育成为财富积累的工具,科技的载体,是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时的哲学早己变成枯燥乏味且需要灌输的教条,哲学失去了自己灵魂,

4、也导致了教育长期以来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冷漠与遗忘。爱尔维修曾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精神性,人的精神不平等是他们所受教育的结果。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人的奴役与自由》中指出,通过精神的变革使人摆脱受奴役状态走向自由,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弗罗姆指?1!:“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生活还没有开始时就死去了,这是一个悲剧。”[1]一个受教育的人,如杲在精神世界上未获得应有的发展,既是他的不幸也是教育的失败。伽达默尔也曾说,“教育意味着一场及其深刻的精神变革”,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重要在于使学生精神发生变化

5、,教育要有“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的精神。失去了这种精神,哲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机。哲学本质上是实践哲学,也是哲学解释学体现的本质。解释学关心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要揭示理解的种种条件和性质,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因此,“实践”并不意味着物质化,相反是深刻地体现哲学的精神。在实践中,行为者不断与周围环境或其它行为者建构着自己的意义,丰富已有的生活世界。既然精神是哲学的灵魂,那什么是“精神”,屮外哲学家又是怎样对它探讨的?“精神”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属性,不同的人的身上表现也有差异。

6、《辞海》对“精神”一词作了五项释义,实际上综合起来就两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所体现出來的意境、神韵或主题。[2]总的来说,“精神”主要是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我们平时提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人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也可以说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主观理解。马克思.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中也指出,“'精神'这个词除了观念思维之外,还包括对原始现象或本质内容的直观,同时还包括如;善良、爱、悔恨的自由选择等意志和情感活动”。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可以发现:

7、我们从对客观世界的研究逐渐转向对人的研究,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rti等,而作为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一精神,也越来越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倡导仁爱精神,老子主张静虚淡泊、返璞归真的精神,孟子倡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救世情怀等等。中国人谈精神似乎更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总与人生、处事、信仰相联系,重视人的修身养性。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哲学谈的精神内涵没有深入分析。我们一提到“精神”总是与“气节”、“价值观”、“人格”等宏观的词汇相联系,至于他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没有涉及,所以“精神”是一个很模

8、糊的概念。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上,我们很重视精神,以至于滑向“精神万能论”,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精神缺乏物质条件,很多信仰等不过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没有变成人们实践的规范。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精神”思想,的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鼓舞过无数先辈,他们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这些精神屮相当一部分以脱离了“生活世界”。如果仍用这些“缺乏物质条件支持的精神,”教育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