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六------训诂

古代汉语六------训诂

ID:45658017

大小:364.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9-11-15

古代汉语六------训诂_第1页
古代汉语六------训诂_第2页
古代汉语六------训诂_第3页
古代汉语六------训诂_第4页
古代汉语六------训诂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六------训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通论:训诂通论:训诂一、训诂释义传统语言文字学,过去常称小学,分为三个部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分别对应汉字的形、音、义。文字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已经在前面学习过了,本章里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训诂的基本常识。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训诂”。“训”“诂”原本是两个词。训,《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通论:训诂诂,《说文》:训故言也。可见,“诂”的范围小于“训”。“训”“诂”二词经常连用于语言文字方面。古人对于连用的“训诂”,给过很多不同的解释,认为二者是有差别的。例如孔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

2、,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事实上,训、诂析言则有别,浑言则意义相同,均为解释之意。后来逐渐合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解释的意思。正如黄侃先生所言:通论:训诂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侃通论:训诂一般而言,用语言解释语言包含三个方面:1、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2、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3、用通语解释方言此外,黄侃先生这

3、段话还告诉我们:训诂不等于训诂学。作为一门学问的训诂学,不仅要做古人所做的训诂工作,还要论其原理、方法,科学考察语言体系。通论:训诂二、训诂的方法我们知道了,训诂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那么,这种解释工作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接下来我们要谈谈训诂的方法,也就是探求词语意义的方法。大致而言有四种:通论:训诂形训——以形索义声训——因声求义义训——直陈语义观境为训——据境说义通论:训诂(一)形训所谓形训,就是指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推求字义。我们知道,汉字是表义文字,汉字的这种特点,使从字形来推求、证明词义成为可能。郑樵《通志·六书略·论华梵上》:“梵人长于

4、音,所得从闻入,华人长于文,所得从见入。”古人很早就开始运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义。例如:通论:形训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韩非子)两汉以降,训诂之学兴盛。《说文》可以说是一部运用形训解释词义的专著。例如:珏二玉相合为一珏。通论:形训集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通论:形训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形训。1、形训的原理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造字据义构形与考字因形求义是两个相反的过程。通论:训诂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毛诗·豳风·七月》)毛传:向,北

5、出牖也。通论:训诂向甲骨文金文小篆通论:训诂北向迎燕。(战国策)明利害之向。(国语)何故欲向汉?(史记)通论:训诂2、形训与本义形训的作用是探求本义,也只适用于探求本义。探求引申义要借助本义,但不能与字形直接挂钩。元《说文》:元,始也。从一,兀声。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狄人归其元。(左传)通论:训诂许慎误将引申义与字形挂钩。通论:训诂通论:训诂通论:训诂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诗·大雅·生民》)毛传:身,重也。郑笺:重,谓怀孕也。重,直勇反,又直龙反。《广雅》云:身重有娠也。通论:训诂3、形训与本字本字是相对于借字(假借、通假)而言的。借字形义分离,

6、只有本字才能反映出本义。这时必须以声音为线索找出本字,才能贯彻形义统一的原则,得出正确解释。《吕氏春秋》: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说文》:諯,教也,一曰相让。本字:黃黑色也。从黃耑聲。通论:训诂4、形训与笔意能够表示本义的汉字形体,叫笔意。汉字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整齐化,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的造字意图,无由看出它所依据的本义了,这种形体叫笔势。休辰本义: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通论:训诂(二)声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1、音义关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音和义之间的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通论:训诂2、因声求义的历史古

7、人很早就懂得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周易》:乾,健也。坤,顺也。《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刘熙的《释名》,几乎全用声训。晋代初年,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北宋王圣美进而提出“右文说”,从理论上阐发了形声字的声符可以兼表字义。清代,声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王念孙明确通论:训诂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广雅疏证》)王引之也提出: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字,义每不甚相远。(《春秋名字解诂》)邵晋涵也认为:声音递转,文字日孳,声近之字,义存乎声。(《尔雅正义自序》)清代学者对声训从理论

8、上进行了总结和阐发,进入了语言研究的层面。通论:训诂3、因声求义的轨道A、破通假明通假即排除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