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D:45261196

大小:250.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1

上传者:U-25928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xx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C项表述错误。2.据秦琅琊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色彩。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陪审团就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说明司法审判有严格程序,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6.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公民大会可不听6位将的申辩,就以判处他们死这说明大会利无法受到,其决定具有至的威,故B项正确;雅典掌司法的是审庭,故A项错误;被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可以不听,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7.“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中对于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原先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突破了限制,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律有漏洞可钻,说明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A项说法错误,那时女子地位与男子相比,还远远称不上“平等”。C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妇女利用漏洞获继承财产,这种继承本身不符合公民法的本意,只是钻了程序的漏洞。D项表述错误。妇女开始占有大宗财产是在“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之后,即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8.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 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说法均错误,B选项没有注意到参议院选举的特点;D选项说法错误,应为参议院,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联邦制和共和制10.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结果出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政体的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A。1958年宪法并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排除C。1875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B。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D。1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晚清近代化的发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经济方面工业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理性化、科学化,由此排除C、D项,A项中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继续,但缺乏政治现代化方面表现。因此答案为B,反映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工业化的开始----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民主政治的建立。 1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中体西用13.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知,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4.1953年6月的一份《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法制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所以B项不正确。C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D项是无关项。妇女也有选举权说明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所以正确答案选择A项。 15.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16.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走势中能直接得出中美贸易总额在1972—1978年区间内出现了高低起伏波动,显然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表述过于绝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美贸易发展此时文革尚未结束;D项发生在1971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17.《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工种不得更换,故①④错误,排除ACD;“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说明②③正确,故本题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18.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民间崇拜”“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材料主旨即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项“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说法本身错误。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状况及影响 19.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商业贸易20.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①正确;纸币的发行自然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根据“流转行使”可见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④正确;根据“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见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排除③,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21.托马斯·莫尔在其作品《乌托邦》(1516年出版)中虚构了一位航海家的美洲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该材料说明了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巨大B.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进步思想的产生C.莫尔对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D.宗教改革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516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164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且与美洲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516年”和航海家在美洲的见闻,说明主要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不是工业革命后的情景,故C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不是宗教改革推动其产生,故D项错误,故选B。22.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而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由此可推断出A.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发展机遇C.西葡两国同英法荷之间对世界市场激烈争夺D.西班牙葡萄牙捷足先得占领了广阔的殖民地【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理由是从亚麻布的消费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促进自身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而是对法国、荷兰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生在工业革命后;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个内容;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3.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俞的认识反映了A.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B.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C.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D.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从材料中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及“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妇女参与经济活动,并未说明其政治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未说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排除D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4.20世纪初,美国总统曾对40多家公司提起了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有学者认为这场被称之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说明A.美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始终很强大B.社会主义深刻影响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调节D.工业化实现推动美国民主化进程【答案】C点睛:根据材料中“平衡了资本主义的效率与社会主义的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可以看出反托拉斯主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尖锐矛盾,并不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或者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是一种调节,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代一统,惩责其非,废九品中正法而创进士科。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摘编自顾颉刚《中国考试制度史》序文材料二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材料三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原因。【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特点: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影响: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3)新式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原因: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需要实用人才应对近代社会问题;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解析】(1)材料一问题可以转换成科举制的优越性的表现,根据“历代踵行,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结合所学内容可直接归纳得出特点。(2)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句“升舍考试……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学校管理、人才选拔方面来分析。(3)从材料三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清末科举取士已经不再关注文学素养的高低而是强调是否了解西方文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科举取士这一转变出现的原因即: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戊戌变法的推动;清末新政的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八章走向21世纪一、历史回顾与思考二、左右逢源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四、得失并存的西欧五、矛盾重重的苏联六、相对衰落的美国——摘自【美】保罗·肯尼迪《打过的兴衰》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阐述: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点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因素的影响,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放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提升较大。示例二论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阐述: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但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示例三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阐述:二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二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制度创新。【解析】根据材料中所给信息“走向21 世纪”以及中国、日本、西欧、苏联、美国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材料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然后由此可以归纳出主题,如“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等。根据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简要阐述。比如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是由于受到70年代以来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的冲击,以及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甚至解体,使世界日益朝向多级化方向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材料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规定美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清政府通过修订法律、改良司法等措施,以期早日收回这种司法主权。1927年1月,美国出于远东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通过谈判途径尽快解除美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1928年,中美签订新关税条约后,在中方的坚持下,中美开始就撤销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进行谈判。美国与英国在1943年1月11日,同时宣布放弃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在华特权,接着荷兰、比利时、挪威、巴西等国也相继采取同样步骤。自此,开始了全面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一一摘编自仇华飞《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形成与撤废》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涉外案件处理的原则及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产生的影响及美国1943年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原因。【答案】(1)原则:同国籍侨民属人主义;不同国籍侨民属地主义。原因:唐朝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外国人来华学习、经商,产生了处理纠纷的需要。评价:为妥善解决外国侨民在华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提供了依据,维护了国家主权;促进唐朝法律的完善;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改革和法制的近代化。原因:中国近代政府的斗争;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身对日作战的压力。,美国借此增强抗日力量,减轻自身对日作战的压力。【解析】(1 )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内容“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可以归纳得出同国籍侨民属人主义;不同国籍侨民属地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法律专门规定处理涉外案件说明唐代时来华的外国人比较多。另外也是因为唐代国力强盛,对外国的影响力大;第三小问评价,规定处理外国人纠纷的法律有利于妥善解决涉外问题。妥善解决侨民问题有利于中外关系的维护,还可以起到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也可以完善唐代的法律体系建设。(2)第一小问影响,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从主观上来看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但从客观来看有利于中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归纳出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努力争取。1943年美国等放弃是因为美国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坚持抗战,减轻远东战场的压力。同时也是因为中国的坚持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