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

ID:44874144

大小:7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01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_第1页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_第2页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_第3页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_第4页
资源描述:

《乡土认同 乡土思辨 乡土批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黔北,即贵州北部。20世纪80年代的黔北文学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呼声》、《乡场上》、《良家妇女》等颇具轰动效应的作品,涌现了何士光、李发模、石定、李宽定、赵剑平等优秀作家。中国作协曾召开研讨会,专题研讨20世纪80年代的黔北文学。从乡土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80年代的黔北文学,分析其发展轨迹,对当下乡土文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的黔北文学主要是乡土文学,这种界定便于我们确定比较的标准和参照系,找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质的规定性,并演绎出它的所长和所短。  乡土文学的产生源于作家的乡土意识和恋乡情结,这是人类心灵难以逃离的永恒的心理模

2、式。乡土作为人的地域规定性,有着特定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和地域心态,人们不由自主地与之认同。黔北作家没有逃离这种心理模式,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黔北的乡土,他们的局限也由于黔北乡土的拘囿。  从作家与乡土的关系来看,黔北作家反映乡土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背离乡土后的追忆。作家从闭塞的乡村来到新思潮激荡的都市,心灵洞开,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批判精神映现故乡生活。或者漂泊于他乡,经历着精神的放逐,于是设想着精神还乡,用文学实现着精神还乡,在作品中隐现着缕缕乡愁:另一种角度是对乡土的近距离透视。这类作品反映现实迅速,时代感较强,大多表现出乡土认同的思想倾向,有较浓的政治

3、色彩。  20世纪80年代的黔北作家基本上没有脱离乡土。但是,创作高潮一过,他们就不同程度地与原来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这样,他们表现乡土的视角有所转换。由于视角的转换和时代的推移,他们的思想情绪、题材选择也随之变化。总的来说,题材由反映现实变革为追忆乡土,思想情绪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土认同变为80年代中期的乡土思辨,最后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乡土批判。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土认同  要说明黔北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乡土认同态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毫不隐讳地谈到这种态度。如何士光所言:“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能不感到这全是18年农

4、村生活的赐予,它支配着我的思想意识,也就支配着我的笔。我当然不是抱着当作家的念头来到黔北农村的,……但我的思想认识确乎在我的农村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造,比当初同社员群众想得更一致。”然而,他们认同的乡土特质是什么,怎样评价这种认同,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从作品来看,他们认同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黔北民众的传统精神。黔北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起来,相对处于封闭状态,现代文明没有真正进入黔北山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黔北农村更是如此,是乡土形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伴随政治高压而来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政治态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成为历史,

5、填补这种精神空白的,就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情人伦。于是,宽容忍让、温柔敦厚、重义轻利、仗义执言、善良纯朴,或者说,知足常乐、安贫乐命、不思改革、不思进取、不思竞争。这种矛盾的统一体,或许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黔北民众的形象。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很容易评判这种矛盾心态,因为有了多种思想道德的参照系。但是,身处那一时期,近距离地反映这种心态,就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黔北作家几乎都有被政治放逐的经历,这是作为户籍的下放而实施的。它的结果不是作家的背离乡土,而是走向乡土,皈依乡土。这次政治放逐对黔北作家的

6、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他们在放逐中成熟,成熟得坚毅而深刻;另一方面,他们真正认识了黔北民众――在与喧嚣尘世的比较之中,他们感受到纯朴善良山民身上人情味的温馨,从而深刻地影响他们观察、反映黔北乡土的认同角度和思想倾向。石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第一次被批斗之后,怀着绝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子,从公社返回学校。他希望在路上不要遇见一个人。不料一位老大爷上前来拦住他,挽留他进屋去喝一碗茶。……老人说:‘老师,他们是在乱整,你不要放在心上。你还年轻啊!……’第二天,他又被拉去公社游斗,回学校时不敢再从老人家门前走过,怕他为他担忧,便从另一条小路走回寝室。谁知刚坐

7、到床上,那老人家也走了进来……。他从老人那里听到的,是好多好多的真情话,是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石定这样说过:“我们那片乡土既贫瘠又富饶。父老乡亲们知我、疼我、养育我,使我领悟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他把这些感受化为形象,融进他的小说里,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他的作品的基调。这一时期的黔北作家几乎都有石定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情绪。除此之外,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和接受“再教育”思想,由于政治贬抑而产生的政治补偿的要求,同时代“伤痕文学”与“改革文学”的政治向度,罹难时期民众的关怀护佑而产生的感恩之情,新的思想参照系的缺乏等,也是他们乡土认同倾向产生的

8、原因。  他们为黔北民众政治地位的确立而由衷欣喜,对黔北民众的喜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