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79428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运用学具在小学课堂中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学具在小学课堂中教学的儿点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來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捉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努力交给学生寻找
2、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正因为社会要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特别是巧妙的使用学具,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动手实践屮,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更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一、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感知,就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观察到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而或右而、上而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有以卜•的收获:1、学会观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从不同位置观察物
3、体。例如:观察一个圆柱,如果从正面观察这个圆柱,教师要让学生从比较远的地方观察,把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圆柱放的高度要与观察者的眼睛一样高,最好把眼睛稍微眯起来,这样,学生正而看到的圆柱确实是一个长方体。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借助学具,利用这些学具体验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圆,它有可能是什么?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正方形,它有可能是什么?……教师给出从正面看到的平面的由三个正方形组成的图,要求学生用4个正方体积木,有哪几种搭法?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动手搭,最后形成共识。3、学生在学会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小止方体组成的实物
4、,把从正而、左而或右而、上而所观察到的图形
5、師下来。二、运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口标: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口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牛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如:通过学生分
6、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覽本节课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i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捉高操作活
7、动的冇效性。我记得有个教育家说过:〃手和脑Z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段话为我们今天小学数学提倡的〃做数学〃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那么,在教学活动屮,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小学具,提高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呢?。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貝,1、注重实践与操作,体现〃做数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教师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创设了〃找角一摸角一折角一做角一画
8、角一拼角〃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屮有所思考,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2、利用小学具,做足大文章。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一表象一抽象〃,学生在探究Z前,教师耍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充分利用教具、学具,从学生已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屮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创设充足的外部条件。在本课,教师为毎位学生所捉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