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79232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针刺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摘耍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更有效方法。方法:将8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取“安眠2”穴、百会穴、神门穴、太冲穴;对照组取常规用穴。治疗7次为1个疗程,治疗3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1.1%,对照组治愈率34.1%,(卩〈0・01)o观察组第一疗程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o结论:针刺“安眠2”穴、百会穴、神门穴、肝俞穴治疗失眠症比取常规用穴更好。关键词失眠症针灸疗法穴位/针灸效应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失眠症患者越来越多,目前西药市场难以
2、提供既高效安全又无毒副作用药品,主要有苯二氮卓类(Bz类)和佐匹克隆类(zP类),长期使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弊端,一是影响近记忆和认知功能,另一是药物依赖,后者要格外重视。如何探索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更好的治疗方法呢?近几年来笔者发挥中医针灸独特优势,采取针刺“失眠2”穴配百会穴、神门穴、太冲穴,治疗失眠症4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来我院门诊针灸科求治的8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0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6个月。
3、1.2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第二版修订版(CCMD-2-R)失眠症的标准。(1)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它症状均继发丁失眠,包括难以入睡、唾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1.3选择标准(1)同意严格遵守本研究规定治疗方法。(2)1周内不曾使用任何安眠药(或西药、或中药、或保健饮品)。(3)没有合并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4)无酗酒者。(5)对试验药物没有过敏者。2治疗方法2・1选穴观察组
4、:主穴“安眠2穴”(风池穴与翳明穴联线中点)。配穴取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神门穴(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太冲穴(第一、二趾缝上1・5-2寸处)。对照组:取常规用穴,取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2・2操作观察组:患者安静仰卧•穴位常规消毒后“安眠2”穴:取32号毫针垂宜向下进针1-1.5寸。患者有强烈麻胀感后,顺时针转针3圈。留针30分钟;百会穴:医者立于患者头前,拇食指持32号毫针以15。夹角,逆督脉循行方向,沿头皮与颅骨骨膜间快速进针,平针刺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30分钟;神门穴:选用30号1・5寸毫针直刺,稍偏尺侧,深
5、0.3—0.5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太冲穴选用30号1・5寸毫针斜刺,进针1〜1・5寸,可透涌泉,视病人体质病情变化,以手法补泻调理针感,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上述每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进行笫2疗程。如仍未改善者,可再行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价。对照组:取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常规针法,得气后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FI治疗1次,治疗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进行第2疗程。如仍未改善者,可再行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作疗效评价。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
6、症诊断疗效标准》的“不寐”评定标准,结合WHO制定的睡眠效率评定标准设制如下:治愈:睡眠止常,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症状消失;有效睡眠延长,但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元改善。3.2治疗结果统计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两组治愈者可用疗程比较见表2:从表1可以看出:二组治愈率对比,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说明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表2示:观察组的第一、第二疗程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o4典型病例董某,女,45岁,教师。于2003年4刀5初诊。主诉。失眠3年,加重1个月。3年來睡眠入睡困难
7、伴多梦。尤以出差更是彻夜不眠,每次必服安定片方能入睡2-3小时。酮后不能再入睡,白天精神不振,头晕,健忘,甚则心悸,舌淡,苔薄口,脉细。以观察组方法如法施治,每H1次,并嘱患者停服一切治疗失眠的中西药物。针1疗程后即能睡12小吋。醒后精力充沛,乂针1疗程次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且出差都能正常睡眠。5讨论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失眠即不寐,是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早在《素问•逆调论》屮,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撈病”日“虚席虚烦不得眠”。明・
8、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更作出精辟的分析: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惟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