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56071
大小:31.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作者:吴艺芳,叶捷庆,侯惠珍【摘耍】目的:探讨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1例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临床及病理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齿状线附件,大休呈息肉状;免疫组化染色HMB45、S100、MelanA(+)。结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应做到早期诊断,对直肠下段、肛管息肉样肿物应考虑恶性黑色素瘤之可能。【关键词】直肠;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原发于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常少见,约占全身黑色素瘤的不足1%,占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0.25%〜2.
2、5%o本文报告1例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文献探讨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及漏诊。1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至2006年间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标本1例,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埠,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抗体为HMB45、S100、CK和MeIanA(迈新公司产品)。2结果2.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排便困难、带血3个月,加重半个月入院。口觉肛门部有一肿物,肛周疼痛。肛肠检查:肛门内侧约3.5cm处有一肿块。胸部X片、腹部B超未见异常。CT示肛管壁增厚,直肠下段见直径约4cm的结节影,周围境界不清,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肠镜活检病理
3、诊断:直肠恶性肿瘤,可能为低分化癌。自发病以来,患者体重减轻约8kg,其他部位未见明显黑色素病变。手术切除肿瘤。2.2病理检查巨检带有肛门及肿瘤的一段肠管标本,距肛缘的3.6cm的肛管9点处,见一结节状4cmX3cmX3cm大小的肿块,无蒂,灰白,表面欠光滑,可见轻度出血,切面灰白、实性,质稍脆。镜检: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和旋涡状,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核大,见核分裂,瘤细胞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IIMB45、S100.MelanA(+)和CK(-)o2.3病理诊断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瘤组织浸润至深肌层,上下切端未见瘤累及,淋巴结未见瘤转移。3讨论直肠的下段称肛管,解剖学上肛管下起自肛缘,
4、上止于齿状线。外科学上通常将肛管上部上界扩展至齿状线上1・5cm处。胚胎学上,以齿状线为界,肛管上部由直肠末端形成,上皮属内胚层,而下部由原肛形成,上皮属外胚层,含有黑色素细胞,为肛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提供了组织学依据。肛门、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文献报道发生率为肚管直肠肿瘤的0.25%~2%,平均年龄55岁〜60岁[1]。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其症状为便秘、或人便疼痛、带血,肛门肿块;其肿块呈息肉状突入直肠下段肠管或突在肚门口,极易误诊为痔、直肠息肉、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其确诊靠病理诊断。本病分期:1期为局限性,无局部浸润;2期有局部浸润,但无远处转移;3期有远处转移[2]。本
5、文应为2期。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常见转移于腹股沟淋巴结,当发现此处淋巴结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时应探查肛管及肛区。局部肿瘤切除的患者常在局部复发的同时出现肺、肝转移。病理大体所见,肿瘤主要发生在齿状线附近,可分为有蒂和无蒂两型,国际肿瘤组织将木病分为息肉型和结节型[4]。息肉型表现为肿块突出到肛管内,有蒂与肿块相连;结节型表现为肿块凸向肠腔,无蒂。大多数学者认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扩展来的。大小肠起源与内胚层,不应有黑色素细胞,且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距齿状线0cnT5cm的直肠黏膜,有些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沿黏膜下层向上浸润很长一段距离,方岀现肿块。文中病例的肿瘤属结节型,发生于齿状线
6、边缘,笔者认为病变是沿黏膜向上浸润而引起的。镜下,与其他部位的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瘤细胞形态变异很人,可见上皮样细胞,小细胞和梭形细胞,核大畸形,泡状,核分裂象多少不等,胞质一般偏少,细胞界限不清,大多可找到多少不等的黑色素细胞。本文肿瘤的镜下可见黑色素。由于此肿瘤的组织细胞形态多样,有时诊断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与未分化癌等应注意鉴别o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常用抗体有HMB45.S100、MelanA和CK等。IIMB45对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特杲性强,但敏感性稍差,其阳性率为90%〜100%[3]。MelanA为新近发现的用于检测黑色索的抗体,在良性和恶性黑色素细胞中均可表达。S
7、100的敏感性强,但特异性差。本文HMB45、S100、MelanA(+)和CK(-)。目前,肚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恶性度高,存活率仅为10%~15%[1],平均存活率不到3a。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其预后一般决定于肿瘤的厚度,2mn)以内者预后好。因此,早期发现很重要,对具有患本病风险的人群耍进行常规直肠检查。【参考文献】[1]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