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拟瑞雪饮加减治疗乙脑70例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拟瑞雪饮加减治疗乙脑70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瑞雪饮治疗乙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乙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均治疗20d,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疗法(包括亚冬眠、吸氧、吸痰等基础疗法),治疗组除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外,加用瑞雪饮,每天「剂,(3煎分4次饮用或鼻饲或灌肠),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脑电图(EEG)、脑脊液(CSF),并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瞳孔、神志、抽搐、体温等生命体征及呼衰等病情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CSF、EEG,改善恢复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
2、1)。结论:瑞雪饮疗效确切,合并常规西医约疗法,用于乙脑急危重症的抢救,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关键词:瑞雪饮;乙型脑炎;预后;中医疗法;急危重症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16-02乙脑是一种虫媒病毒性脑炎,脑内病毒增殖是发病和死亡的重耍原因。本市常年发病在每年6月26H〜7月25日Z间,其中前10天发病住院人次占该病全年的60%以上,重型、极重型构成比大,国内近年病死率在15%左右,并发症发生率为9%〜10%,后遗症为7%〜20%,其
3、救治以综合治疗为主,高热、抽搐、呼衰是治疗成败之关键,为提高疗效,笔者屡在实践中探索中药治疗,遂创瑞雪饮治乙脑,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b1一般资料取1998-2000年住院患者140例,年龄在1〜10岁,平均(4.88±2.63)岁;男104例,女36例。用随机表法,将140例乙脑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其中治疗组轻型12例,中型26例,重型19例,极重型13例。对照组轻型11例,中型24例,重型21例,极重型14例。2组轻、中、重、极重型分别相当于中医辨证重犯气,气营两燔,
4、热陷营血,止气外脱。2组患者在各观察指标、年龄、性别、血象、血生化、CSF、EFG、疾病严重度分型构成比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及纳入标准符合王季午《传染病学》(1979年)乙脑诊断标准。1,3排除标准(1)小于1岁或大于10岁因不便配合和有明显偏倚的。(2)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精神病等原发性疾病者。(3)对治疗药物有严重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不能坚持配合者。(4)不配合诊治及资料不全者。1,4剔除标准治疗中岀院、转院、转科、中止治疗等原
5、因脱落失访,或死亡而不能将本治疗与观察进行下去者,或使用过特殊施加因素不利客观分析与评价者。1,5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治疗20d,对照组单用常规西医药疗法(包括亚冬眠、吸氧、吸痰等基础疗法),治疗组除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外,加用自拟瑞雪饮(基木方为:石膏100g,生地、赤芍各50g,黄^30g,僵蚕、大黄各30g,五味子、酸枣仁各15g,知母、菖蒲、钩藤、猪苓各10g,黄连、甘草各6g,西洋参3g,水牛角50g。阳气衰微者加附片、干姜、枳实;恢复期去石膏、大黄、黄连,加山茱萸、枸杞、当归等。每日1剂,
6、3煎共250mL,分4次饮用或鼻饲或灌肠。1,6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5日检测1次脑电图(EEG)、脑脊液(CSF)、周围血象,血生化指标,密切观察记录神志、瞪孔、重要神经反射抽搐、体温等生命体征及呼衰等病情变化。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值转换:脑电报告之界限性、轻度异常、屮度异常分别为1、2、3转换成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A68,B64分别代表2组治疗后经剔除后实际的分组及病例数。2疗效标
7、准与治疗结果2,1疗效标准痊愈:患者进入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症状基木消失,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基本正常;显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显著改善,但有精神、行为障碍,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有所改善,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有精神、行为障碍;无效:除上述以外的情况:患者进人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但有严重合并症或继发癫痫,失明,瘫痪,弱智等严重后遗症或死亡。2,2治疗结果2,2,22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实验
8、室指标比较见表1。2组各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o2,2,2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4例(34,29%),显效29例(41,43%),有效12例(17,14%),无效5例(7,14%),其中死亡2例(2,86%)。对照组:治愈18例(25,71%),显效24例(34,29%),有效19例(27,14%),无效11例(15,71%),其中死亡6例(8,57%)o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优于对照组总冇效率(84,39%),治疗组死亡率2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