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92377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的策略岑加保《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情感与态度”并列起来,不在单独设置“应用题”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与原大纲下的最大的不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材“取消”了应用题,说明应用题的教学要求降低了,不需要重点教学了,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轻视“解决问题”教学的专研和课堂教学的随意。加之,新课标教材在编排“解决问题”(应用题教学)方式上化“整”为■零”了,没有系统的习题给予练习,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无从下手,使得教学效果非常低,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实际上,应用题教学的要求非但没有降低,还
2、有所提高。表现在:传统教材的应用题提供编好的题目,题目中的条件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不多不少,问题明确,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学生则是通过模仿、练习,掌握解题思路,形成解题能力;而新课标教材中,“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已经编制好的题目,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情境提供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然后才是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象,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新课标的特点,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我对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儿点粗浅的认识:掌握读题分析
3、策略1、弄清题意,准确把握信息新课标下的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呈现给我们教学内容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某一景,让我们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为我所用已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在提供的场景中就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的题目要求学生一定先读懂问题的要求,即弄清问题的意思。从问题倒推找到以之相关的信息再进行解答。如;在某一商店里给岀几种商品的价格,然后图中给个问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可以买那些生活用品。第二种,是只提供信息要求口己提问题并解答。这就要求学生先弄清所提供的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问题。女口;给出某一地区的某一时间段的气温统计情况,然后要求,根据以
4、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教会学生学会归类读题新课标虽然把原来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编排也化整为零,但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X数量=总价,路程=时间X速度,工作总量二工作时间X工作效率……)并没有消失,特别在高年级段更是贯穿始终。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会学生会归类读题很关键,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了止方法学生在学习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60米。小明家到学校和距多少米?学生们习惯理解都是每分钟走60米,走了15分钟,就是15个60。所以就用15乘60求得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我在教学中绝不仅仅限于止,我会
5、一步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每个量的含义,把原题读成: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时间用了15分钟,速度是每分钟60米。求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读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习惯。3、教会学生分析方法在教学中光学会读题还不够还要教会使用线段图法,分析法,综合法、倒推法等,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储存的,借助于图形、图表、多媒体演示等策略,来帮助解题。合理运用联系、分析、分类、想象、猜想、估算等基本解题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解任何题都需具备的能力,适当的模仿和练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
6、“解决问题”教学时要重视以下两点的训练:一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解决问题”方法习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常见的训练形式有: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思条件。经常进行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与“分析”的能力;二是重视解题的训练。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固然,过于泛滥的“题型+题量”的训练方式应该摒弃,但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4、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相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习得还表现在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教学“
7、解决问题”吋我除了培养学生以上的思想和方法外,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题。出现了多种算法后,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屮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有一练习题的情境:钢笔每枝3元4角,笔记本每本1元8角,用10元钱买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本,还剩多少钱?学生的算法有:(1)10元・3元4角=6元6角,6元6角・1元8角=4元8角;(2)10元・1元8角=8元2角,8元2角・3元4角=4元8角;(3)3元4角+1元8角=5元2角,10元・5元2角=4元8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