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 对生物教学活动作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促进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且还能带动生物学科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评课的理念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要遵循新理念。在生物新课程背景下评课倡导的重点理念有四点:①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②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③高度关注学生思维参与度和学习的有效性
2、;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 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不是教师本身,而是课堂教学。具体地说,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评老师的“教”,二是评学生的“学”。 一、在评教师的“教”时要注意评哪些方面呢? 1.评教学基本功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3、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2)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
4、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2.评教学目标 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要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在关注基本目标是否达成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发展性目标能否实现。 3.评教材处理 一节课上得好与坏的关键就在于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课时要注意分析教师
5、在教材处理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注意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是否做到精心理处。 4.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
6、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的,因此评课一定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学过程评析要注意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首先,看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看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其次,看课堂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然后,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是否清晰且课堂上运作效果好。 5.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依据。而看课堂效果主要就是看是否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是
7、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并且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二、在评“学”时要注意评哪些方面呢? 1.评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教学预设是否面向学生 评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反观教师教学预设的成功与否,再先进的理念、再精致的教学流程,却见不到学生的精彩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决不会是成功的。由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课,对改进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只有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我们的教学预设才能去除浮华,回归真实。 2.评学生的学习时间,反思教学本体是否以生为本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8、设备的作用,我们不仅把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还利用系统的特色栏目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反邪教教育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了确保“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正常使用,我校做到安装、教师培训同步进行。设备安装到位后,中心校组织各学点管理人员统一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怎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其中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学习时间。一节课上,如果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走秀”,学生却游离于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