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

ID:44354286

大小:151.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_第1页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_第2页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_第3页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_第4页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尿审彩娜…Z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采用问卷法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査,探讨大学生害羞、孤独感的持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害羞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在害羞的行为、情绪层面的均分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大学生孤独感与害羞的三个层面相关显著,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孤独感的显著预测指标。关键词害羞孤独感大学生分类号B844.21引言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个性品质优化的关键期。埃里克森

2、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大学阶段个体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感。有关发展的社会适应模型强调个体对社交情境的适应,认为个体通过与陌生人交往,并保持亲密关系来进行社会练习⑴。但由于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及环境适应等问题时常出现内在矛盾与心理冲突,并影响其成长与良好适应。如有研究表明,不能顺利完成以上任务最主要的消极后果是出现持久的孤独感⑵。从人类需要满足的角度看,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械上(如失去亲密关系)或数量上(如朋友太少)存在

3、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⑶,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孤独感的产生虽与陌生、孤单、封闭、不和谐的环境、社会支持的缺失等外部变量有关,但更受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和人格特征的彩响⑷。如Lewinsky(1941)的研究指出,作为一种人格特质、社交态度或抑制状态,害羞会对个体的人际适应产生更要影响⑸。一般悄况下,针对特定情景的适度的害羞可视为对某种社交行为的调适和缓冲,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但如果害羞的程度过鬲或出现泛化,则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整个身心健康;而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害羞则势必影响个体对孤独感的体验。已有研究表明,害羞与孤独感间关系密切,相关系

4、数在0.40到0.50之间⑹,极度的害羞是孤独、抑郁、恐惧、社交焦虑、神经质、低自尊等身心问题的有效预测指标⑺。而低自尊、焦虑和害羞则妨碍了个体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又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体验⑻。孤独的大学生通常表现出社交技能不足,不够果断,极其害羞、自我意识增强和社交受抑制等问题⑼。有研究指出,社交技能在害羞与孤独感间起中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预期的拒绝和人际情境觉察能.力是显著的中介变tt[,0]o在社交悄境中,特定的幽默风格作为一种社交技能调节害羞与孤独感的关系〔⑴,但控制了幽默风格之后,害羞与孤独感仍显著相关!⑵,可见害羞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相对于不害羞的大学生,害羞个

5、体报告为更高的孤独感和更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对朋友的评价更加消极,且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⑶,出现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可能性更大。有关害羞、孤独、人际悄境觉察能力的路径分析也表明,高害羞与人际悄境觉察能力不足有关,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不足则预示君社会支持的降低,同时,社会支持的降低暗示着孤独感的增加〔⑹O综上可知,冃前有关害羞与孤独感间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依据Cheek等提出的三因素模型,害羞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情感层面涉及焦虑休验和心理不适等;认知层面涉及对负性评价的恐惧,过丁敏感的自我意识等;行为层面则涉及社交能力F降,在社交场合得不到预期的反应和社交退缩等但

6、是在相关研究中,鲜有研究者将害羞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与孤独感结合起来进行二者间关系的综合探讨。(2)国内的研究工具大都是对国外害羞量表的修订或引用,缺乏针对大学生的本土化测量工具。(3)研究结果多来自国外,鉴于中西社会文化差异,西方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推论到我国文化背景中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以上讨论,有必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中書羞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拟考察在校大学生害羞和孤独感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害羞的悄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与孤独感的关系。在探明大学生害羞不同层面的内在特征,丰富现有害羞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害羞对孤独感的作用机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健全

7、人格的舉造,尤其是对于受到孤独感严重困扰的害羞个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现实的依据。2方法2.1被试随机抽取西安市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75份,回收率为95.0%,有效被试436名(男168,占38.5%;女268,占61.5%),有效率为87.2%。大一160人(36.7%),大二85人(19.5%),大H130A(29.8%),大四61人(14.0%);农村被试268人(6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