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霍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霍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霍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霍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了补液、病情观察、消毒隔离、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护理。结果病人取得满意效果,康复出院。结论系统的综合护理可提高霍乱的救治成功率及临床疗效。关键词:霍乱治疗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0-0101-02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泪■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
2、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我院自2008-2011年对霍乱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现综述如下:1治疗及护理1.1一般治疗及护理1.1.1按消化道传染病严密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弧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方可解除隔离,病人用物及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用加倍量的20%漂白粉乳剂或2〜3%来苏儿,0.5%氯胺,还可用新药“84”消毒液消毒,病区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以防交叉感染。1.1.2休息。重型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至症状好转。1.1.3饮食。剧烈泻叶暂停饮食,待呕叶停止腹泻缓解可给流质饮食,在患者可耐受的
3、情况下缓慢增加饮食。1.1.4水分的补充为霍乱的基础治疗,轻型患者可口服补液,重型患者需静脉补液,待症状好转后改为口服补液。1.1.5标本采集。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呕吐物、粪便,送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注意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1.1.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准确纪录出入量,注明大小便次数、量和性状。1.2输液的治疗及护理1.2.1输液豊按脱水程度补液,一般入院后最初2小吋应快速输液以纠正低血容量休克及酸中毒,轻型补液要3000〜4000ml,小儿每公斤体重100〜500ml,中型补液4000〜8000ml,小儿每公斤体
4、重150〜200ml,重型补液8000〜12000ml,小儿每公斤200〜250mlo1.2.2输液内容:在开始纠正休克及酸中毒时,用纶理盐水与l/6mmol/L的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待休克纠正后可增加葡萄糖注射液,有尿时即刻补钾。1.2.3输液速度:所有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入院30分钟应输入含钠液1000〜2000ml,或30〜60ml/分,入院最初的输液速度非常重要,如输液不及时可发生休克而死亡或发生肾功能衰竭,休克纠正后将每日需要量均输完。1.2.4输液的注意事项:为保证所需输量需用粗针头,选择易固定的较大血管,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
5、道,输入液体应加温以免因大量输入低温液体引起不良反应,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心力衰竭肺水肿等临床表现,一口发半立即通知医纶,减慢输液速度,给氧气吸入、强心剂治疗。1.3对症治疗及护理1.3.1频繁呕吐可给阿托品。1.3.2剧烈腹泻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3.3肌肉痉挛可静脉缓注10%葡萄糖酸钙、热敷、按摩。1.3.4周围循环衰竭者在大量补液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可用间軽胺或多巴胺药物。1.3.5尿毒症者应严格控制体入量,禁止蛋口质饮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必要时协助医生做透析疗法。1.3.6病源治疗与护理:四环
6、素有缩短疗程减轻腹泻及缩短粪便排菌吋间,减少带菌现象,可静脉滴注,直至病情好转,也可用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毗哌酸等药治疗。2预防1.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吋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阻性方可解除隔离。1.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1.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但效果不理想,理想的口服疫苗正在研究中。1.4并发症治疗及处理并发肺炎按肺炎治疗及护
7、理,并发百日咳脑病,按脑炎常规治疗和护理。3体会霍乱暴发流行时,要采取了就地就近隔离的原则,建立霍乱的隔离及防护指导,使得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我院经过了强化培训,在收治的每…例霍乱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霍乱的消毒隔离制度,采取了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从未发生门诊或住院患者的交叉感染。上述行动切实遵守了“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理和控制了霍乱的暴发和流行,确保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参考文献[1]靳东香,刘静梅,李金林・39例霍乱患者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5)
8、:323〜324.[2]李刚•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2-143.[3]郭恒彬,陶开华•重要疫病与医学动物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