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86747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试论研读(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研读一、研读的过程研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书面文字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的阅读方法。研读,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即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而研究的目的是有所发现,培养学生敏于发现的能力。因为“发现”是创造的先导,是创造品格的外在体现。硏读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文中研究的择定。初读课文之后,择定的研究专题应当是教材中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基点的扭结点,并由师生合作选择确定。笫二,学生在教师点拨帮助下,独立完成研读专题。研读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有工
2、具书、参考读物可供学生使用;研读方法要因文而异,不拘一格;研读形式可以个体自读为主,小组群体合作为辅。第三,研读的课堂交流。提侣开放性、多样化,冇较大的白由度;教师在交流屮相机诱导,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并现场指导,纠误匡谬。笫四,研读的课堂总结。二、研读的方式根据研读的基木过程,可以因文而异采用多种方式,做到有式而无定式。主要是:(一)中心研读式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师可在学牛初读课文、粗知人意的棊础上,穿针引线、直奔中心来形成一个专题(研读的问题情境)。如《猫》这一课,在择定专题前,教师先
3、作铺垫导引:课文中写了哪两种猫?写了多少只人猫、多少只小猫?写了怎样的一只大猫和怎样的一群小猫?说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作者讨厌猫吗?为什么?这样便可突出一条主线,突出“可爱”这个屮心,形成如下板书:(古怪的)(一只)(大)猫可爱(淘气的)(一群)(小)到此,教师便可白然地引出研究专题:课文屮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好在哪里,为什么写得好。这样便可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围绕专题口主研读,教师则巡回指导,反馈学情,并为课堂交流作准备。(-)板块研读式有
4、的课文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可将课文中比较集中而乂相对独立的部分分成若T“结构板块”,并设置若干相应的研读专题。如《皿忌赛马》的研读专题,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最后一小节里找出一个可以概括赛马过程的成语(转败为胜),并从屮得出相互联系的三个结构板块,形成相应的三个研读专题:1.败:为什么第一次赛马失败?(第—•板块,第2自然段)2・胜:为什么第二次赛马胜利了?(第二板块,第12—16自然段)3.转:这反败为胜是怎么“转”过來的?为什么能“转”过来?(第三板块,第3—11自然段)(三)求疑研读式冇的课文适宜于学生自己求疑
5、设计专题,并自主择优确定研读。如课文《鲸》的研读专题,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求疑设问。然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梳理,一般可分五大类:1・无意义的专题,如鲸怎么会死。2.误解的专题,如开头写“最小的也有四五千斤”少后面的“长须鲸生下来就有一万四五千斤重”是否矛盾。3.为课文有关的知识性专题,如鲸冇没冇鳞。4.冇一定理解价值的专题,如:须鲸没牙齿,过去它在陆地上吃什么?怎么主活?5.提出关节点上的重耍专题,如:课文提出了哪些依据能说明鲸不是鱼?这样就可以择定重点研读专题,并让学生展开口主研读,再课堂交流
6、,总结提高。(四)习题研读式有的课文可以通过设计覆盖而较大、有一定创意的习题为研读专题,从而开展研读活动,以求动眼、动脑、动手相结合,提高研读效率。如研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位教师抓住课文对纤夫群像的描写,设计习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边研,边写。习题为:凝视这幅汕应,我们可以看到多方面的差异:一是年龄,有的是,有的是,有的是;二是体质,有的,有的,有的;三是身世,有涉世未深的—,有流离失所的,饱经风霜的,曾为沙皇效力的;四是神态,有的,有的—,有的;五是动作,有的—,有的—,还有的_。尽管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
7、差异,但他们却被所束缚,承受着的统治和压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五)表演研读式有的课文角色、场景比较集中,对话分量重,适合于让学牛读、演课文来训练语感,体验情境,就不妨以表演为手段组织研读。如《东郭先牛和狼》一课,研读时,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获得表演资料,然麻四人一组研读如何表演,才能把课文的思想情感恰当、形彖地再现出來。并认定角色(一人一角色:东郭先生、猎人、狼和老农)试排,再互相研究,评议。准备就绪,再到课堂作表演交流,并通过群体评议,深入体验课文思想感悄。这样可以使表演的准备和交流演出、多层评议成为最
8、生动、最有效、学牛最感兴趣的研读过程。四、研读的指导(一)明确研读内容一篇课文从字词句到篇章,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什么地方进行研读,学生很难一下摸到门道,开始时教师必须予以具体的指导,明确研读的内容,学生才会有研读的目标。(二)重视研读过程一切结论和定理都是研究的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不通过学生研读,就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