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13626
大小: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探析摘要: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可以通过实施“生态导向”的校地合作工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常态化的生❷B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关键词: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域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04-0252-02党的十八大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
2、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当中。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这些思想和决定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等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必须重视地方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以充分发挥好地方高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引领作用。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内涵“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住所”或“
3、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普通形态学》一书的序言中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一一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1],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岀,“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
4、然规律。”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是自然界,要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约束,所以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客观规律。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日益凸显,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后现代主义学者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问题一一从核武器的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穷和环境恶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一一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2]他们摒弃了现代机械世界观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
5、立思维方式,倡导有机整体观,不仅要实现由“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的转变,而且要实现由“我保护自然”向“自然保护我”的转变。这意味着生态文明不仅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引导全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育活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继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教育理念的又一次提升,它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大
6、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二、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意义大学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中90%以上的高校都属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地方高校也承担着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教育支撑。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人类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大肆攫取资源,过度开发自然,在获取了巨大利益的同时
7、,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需要技术的创新、科技的发展来解决。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区域发展相对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教学和课题研究,在绿色科技领域进行突破与创新,推进区域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方高
8、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每年要为地方培养和输出大批人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这些具有生态价值观、生态资源观的大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知,将逐步承担起建立生态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