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

ID:44026345

大小:77.9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8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_第1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_第2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_第3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_第4页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探究进展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为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中医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的中医临床大夫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从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的治疗三个方面,总结了各个医家学者的经验和研究结果。关键词:慢性心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6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由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

2、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引起运动耐量受限的呼吸困难和疲乏,以及导致肺瘀血和肢体水肿的液体潴留,损害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其发病率增高,患者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1]。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频繁的住院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死亡风险,而更多卫生保健资源的使用也增加了卫生体系的经济负担。因此,治疗慢性心衰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中医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进展总结如下。1中医学对心衰的认识1.1传统中医对于心衰的认识传统中医学中没有'

3、‘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中医学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范畴,认为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滋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本病的病因有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痰热壅肺、瘀血阻络、久痹入心、情志为病、年老体衰等。此外,外伤、疲劳、饮食不节、妊娠、分娩等,皆可加重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的失调,而进一步加重心衰的病情。1.2现代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李七一教授[2]从心衰的发生、发展、转

4、归等方面分析,将其病机概括为:心气虚损、宗气匮乏,宗气虚乏、脾胃为因,心本于肾、肾虚为本,阳损及阴、阴阳俱虚。阳虚水停是重度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理环节,痰瘀互结、心络瘀阻是心脏结构改变的主要病机。李庆海教授[3]结合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肾、肝、肺、脾诸脏,属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水饮血瘀为标,虚实夹杂。陈可冀院士[4]认为心衰是由于心气、心阳虚衰,瘀血、痰饮、水饮等病理产物积聚所致,将其概括为虚、瘀、水三个方面,认为三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张国伦教授[5]结合多年对心衰的临

5、床辨治经验,认为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症,心气心阳亏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病理中心环节,血瘀、痰阻、水饮则乃标实之候;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则产生心肾阳虚衰。气虚血运无力,阳虚则气化不利,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戴雁彦等[6]认为水饮是心衰证候中的重要一环,和气虚血瘀一样,贯穿于心衰发病的始终,早期由于阳气不足,气不化水,产生微饮,另一方面瘀血和水饮相互影响。气虚血瘀水饮三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可以呈现由微到著不断加重的病理进程。黄春林教授认为心衰病机主要由于心脾肾阳气虚衰、水湿痰瘀

6、滋生互结而成,属本虚标实之证[7]。心气虚衰、肾阳亏损、痰(饮)瘀内阻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病至后期,本虚重而标实亦重,由心脏之虚引出五脏之虚,五脏之虚又进一步加重心脏之虚损。病位虽主要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常因复感外邪、劳倦太过、情志刺激、妊娠分娩或过食咸寒等诱发加重,本病若迁延日久,可导致心阳暴脱或阴阳离绝。1.3心衰认识探讨从上述医家观点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医对于慢性心衰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与脾、肾、肺有密切关系,以心气、心阳气亏虚为本,水饮、痰湿、瘀血为标,基本病机为心邙日

7、)气亏虚,水湿内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内结。尽管当前对于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一致,但是其中医病名尚未统一。其病名主要是依据患者症候进行命名,比如水肿比较突出,就将心衰归于"水肿”的范畴;如果患者喘憋比较严重,就归于“喘证”范畴;胸闷、胸痛比较严重,归于“胸痹”范畴等等。对于同一种疾病,中医却出现多种病名,虽然中医可以“异病同治”,但是繁杂的病名会对中医研究者和患者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是否可以将中医的病名重新进行规范化,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2辨证分型研究2.1辨证分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将其分为

8、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杨祥坤等[9]根据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喘、满、肿、胀并见,从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讨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以方验证,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周炳文[10]老中医认为母能令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