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

ID:44020023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8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_第1页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_第2页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_第3页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_第4页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系统性眩晕中的临床价作者:徐丙超何明利周玲王新一【摘要】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前庭系统眩晕患者根据中枢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区分为中枢性眩晕(中枢组)共72例及周围性眩晕(周围组)共28例,并选取同期30例止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BAEP检测。结果:中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着高于周围组(P>0.05)o中枢组表现为III、IV、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为主;周围组表现为I、II波延长为主。结论:BAEP检查

2、对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均有诊断价值,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更人。BAEP检测对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空间位彖的自我体会错谋,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流行性研究资料表明[1],人群中眩晕患病率为0.5%,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为5%〜10%,在住院病例中为6.7%,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的7%。月舷晕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大多数患者来院

3、就诊时症状缓解,缺乏客观体征,而目前对其病因学、病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难以区分类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听通路接受短声刺激产生的特定电活动,能敏感地反映前庭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屮不同结构的生物电活动,并能监测一些亚临床情况,凡累及听觉通路的任何病变(如炎症、缺血、占位等)都会使BAEP发生变化[2]。据此,对100例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测,探讨BAEP对系统性眩晕的定位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2H—2008年1月具冇典型运动感性眩晕发作的患者100例。按中枢

4、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标准分为屮枢组(72例)及周围组(28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无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无心、帅、肝、肾、内分泌及高血压病变,无头部外伤及酗酒史,神经系统及一般体格检查阴性,近期均未服任何药物。3组被检者年龄范围20〜60岁,性别与年龄均无显着差异(P>0.05)o1.2检测方法BAEP检测:采用美国产NicoletIV型神经电生理多功能检测仪,由神经电生理检查职业人员操作,在电磁屏蔽室内测试,被试者取坐位或卧位,记录电极置于Cz点,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后乳突,接地电极置前额

5、正中(FPz)o用短声作为常规刺激,刺激强度采用感觉级(主观感觉+60dB),对侧耳白噪声(感觉级一40dB)掩蔽,刺激频率10次/min,带通范围为100〜3000Hz,平均叠加1000次,分析时间为10ms,电极及皮肤间阻抗<5kQ,左右耳分别检查,重复2轮。1.3观察指标波峰潜伏期(PL):包括I、II、III、IV、V波的PL;波间潜伏期(IPL):包括I〜II、II〜in、hi〜iv、iv〜v和I〜v的Ipl;m〜v/i〜m峰间潜伏期峰比值(III〜V/I〜IIIIPL);同侧V/I波幅比值(V/IAmp)。1

6、.4异常判断标准各波PL及IPL大于对照组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III〜V/I〜IIIIPL>1;同侧V/I波幅比<0.5。1.5统计学方法结果用均数土标准差(土s)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BAEP异常率的变化眩晕组BAEP总体界常率:眩晕组100例(200耳)BAEP总体异常共93例(159侧),总体异常率为93%(按侧计为79.50%)。健康对照组按木课题异常判断标准无1例异常发现。中枢组与周围组的总体异常率:中枢组72例(144侧)有69例128侧异常

7、(异常率为88.89%),而周围组28例(56侧)冇25例31侧异常(异常率为55.36%),经统计洋处理,屮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着高于周围组(PV0.05)o2.2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IP)变化除IV波外,中枢组其它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均显着长于对照组(P<0.01);周围组较对照组I、II、III、V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显着延长(PV0.05),但却短于屮枢组的IV波,较对照组和屮枢组均差异无显着(P>0.05)o三组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变化见表1。表1三组各波的平均IP比较与对照组相比P<0.05o2)中枢组与

8、周围组相比P<0.05o3)与对照组相比P<0.01o2.3平均波间潜伏期(IPL)的变化各波的平均IPL变化:中枢组I〜V的IPL为(4.32±0.36)ms,显着长于对照组的(3.99±0.17)ms(P<0・05)和周围组的(3・92±0・20)ms(P<0.05),其中,尤以III〜IV、IV〜V延长显着(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