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气囊助产在臀位分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气囊助产在臀位分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气囊助产臀位约占分娩总数的3%〜5%,是异常胎位中常见的一种。目前国内臀位剖宫产率约占50%〜80%,甚至有100%者,占剖宫产指征的第3位[1]。采用气囊助产施术于臀位不仅顺利安全,还明显地降低臀位剖宫产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10月〜2005年4月对42例臀位施行气囊助产术。年龄最小19岁,最大34岁,平均27.6岁;妊娠34〜37周19例,妊娠38〜40周18例,妊娠>41周5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22例,其中胎膜早破17例。1.2施术适应证(1)骨盆正常(需排除骨盆中平面狭窄)o(2
2、)单臀位或完全臀位(足先露者应剖宫产结束分娩)。(3)准确估计胎儿体重不超过3500g(谋差不超过±2000。(4)无产前出血者(术前应行B超检查排除前置胎盘)。1.3仪器及方法使用TD-200型全自动气囊助产仪。施术方法:(1)宫颈必须成熟,以宫口开大2〜4cm时施术最宜。常规消毒铺单,在宫颈管放置一次性气囊手柄。(2)先露部需达到坐骨棘水平。(3)当宫颈口扩张至6cm以上时,膨大之气囊应保持3〜5min(然后排气取出)。(4)暂不耍人工破膜,应接着用气囊扩张阴道上段,气囊直径设置为8cm,保持3〜5min,再重复扩张1次,然后再扩张阴道下段,气囊直径设置为6cm,«3〜5min,排
3、气后取出气囊。(5)经过短暂“堵”的过程,等待其自然破膜为宜,切记不要在扩张宫颈后行人工破膜,以避免发生脐带脱垂。(6)注意观察产力,如发现宫缩乏力,应静滴缩宫素(0.5%〜1%),专人观察。(7)勤听胎心或同步行胎心监护。2结果42例臀位产妇经阴道臀位助产38例(90.5%),咅官产4例(9.5%,均拒绝阴道试产)。产程最短3h20min,最长8h35min,平均产程为6h29min0新生儿体重最小2300g,最^3400g,平均3053go新生儿Apgarlmin评10分者31例,评7分者7例,评6分者4例(后两者5min评分皆为10分)。产后出血量最少100ml,最多310ml,
4、平均176.76ml0在分娩过程中未发生后出头困难,产后检查软产道未发生宫颈裂伤,产后未发生产褥感染。3讨论气囊助产在国内推广应川10多年,其属于非药物性引产、催产、助产的新式产科助产技术[2,3],经循证医学证实:凡对符合气囊助产施术适应证者施术确能明显缩短产程,确能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确能提高自然分娩率而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当前国内还有许多产科医师并不知晓中国创造的气囊助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广泛推广气囊助产笔者建议如下。3.1应该切实转变分娩观念鼓励自然分娩当前国内各医院剖宫产率异常升高是个不争的事实,除“社会因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外,产科医师应该切实转变分娩观念,不能把剖宫
5、产当作“唯一”;应该努力做到从产妇实际情况及切身利益出发,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不应任意扩大手术指征(应切实降低产妇分娩费用),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应从自身做起;应该大力鼓励自然分娩,这也有利于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使自然分娩蔚然成风。3.2气囊助产在臀位分娩中的实用价值产科专家指出,正常体重指W3500g)的单臀和完全臀位经阴道分娩是比较安全的[4]。气囊助产对臀位经阴道分娩的主要临床价值是保证宫口确实开全(宫口开多大,术者心中有数,仪器也有数据显示),并提前克服了先露下降所遇到的一切阻力。只要准确掌握臀位施术适应证,经过临床检查证实骨盆正常(尤其注意骨盆中平而),多种方法综合估计胎儿体重(
6、掌握在W3500g),排除前置胎盘(胎盘低置无妨),即充分估计胎儿确实能经阴道分娩者,那么经过气囊充分扩张软产道后臀位助产分娩必然会平安而顺利。3.3确保气囊助产在臀位分娩屮的安全性臀位经阴道分娩就是要避免脐带脱垂及避免后出头困难。只要胎先露已达坐骨棘水平,经气囊扩张宫颈后接着扩张阴道(上段2次,下段1决,在短暂“堵”的过程中等待胎膜口然破裂,即可避免脐带脱垂发生。只要产前充分估计胎儿体重并了解骨盆情况后,就不会发生后出头困难。再有气囊在阴道内扩张时又可阻挡肢体及脐带脱出,退一步讲如果脐带脱垂,其也被托于富于弹性的气囊之上,避免了脐带进-步受压,既降低了因脐带脱垂而造成的胎婴儿死亡率,
7、亦可为手术争取时间,所以顾及脐带脱垂和后出头困难是没有必要的。还因软产道得到充分的扩张,也避免了胎儿临娩出前传统臀位助产法长吋间人工堵臀所造成的先露部水肿、青紫及皮肤损伤等。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臀位运用气囊助产技术必须在应用头位顺产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技术经过正规培训后非常容易掌握,并R安全可靠。希望这种新式的适宜的助产技术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参考文献]1田扬顺.气囊助产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2-138.2王德智•非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