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道德政策理論之應用台灣寵物業管理政策之個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五十四期民國一O—年六月第121〜164頁PublicAdministration&Policy,No.54June2012pp.121〜164道德政策理論之應用:台灣寵物業管理政策之個案研究*in宀寺**摘要道德政策議題,在已開發國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自認「道德」的一方,常將自身的價值觀強加到其他人身上,視對方為「罪惡政治」,而引起對方公開或私下的抵制,這是形成政策無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台灣的政治發展在歷經早期轉型正義、憲政架構等國家結構議題,以及當代的治理效率改革之後,已逐漸邁向後工業世紀,在此類道德政策議題頻繁
2、出現之時,道德政策研究卻付之闕如,亟需學界補強。本文透過「寵物業管理政策」運作的實證個案,顯示台灣公共行政學界慣常用來分析公共政策議題之理論,並不適合用來分析此政策的運作,而西方政治學界近年所建構的「道德政策理論」,則更能窺見政策運作的全貌。也因此,未來我政策學界及實務界除必須更關注「道德政策」議題外,並且需跳脫傳統政策思考的模式,引入「道徳政策理論」的分析,才能更有效分析或解決政策問題。關鍵詞:公益理論、俘虜理論、道德政策、道德政策理論、寵物業管理政策本文得以完成,特別感謝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陳敦源教授在研究最初時,提供以道德政策分析寵物業管
3、理之構想,此外,本論文曾在2010年12月4日至5日,台灣政治學會主辦之「重新思考國家:五都之後'百年前夕!」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作者感謝當時的評論人,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羅清俊教授所提供的建設性意見與指正。最後,三位匿名審查委員對本篇論文所提供的斧正意見和寶貴建議,作者也在此致表最大的謝忱,惟文責自負。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電子郵件:wuchuanghsien@gmail.com。收稿日期:100年4月19S。接受刊登日期:101年2月24日。壹、緒論我國在歷經轉型正義、憲政架構等結構性調整,亦處理了治理效率改革(政府再
4、造、區域重劃、公私協力)議題之後,衽逐漸邁向後現代社會之際,道德政策議題正漸漸躍上政策舞台。較大者如澎湖縣設置博奕特區的公民投票,引起當地居民的嚴重對立(徐沛然等,2009);都會區內設置紅燈區的議題,也造成都會首長正反兩派的壁壘分明,雲林縣長蘇治芬、屏東縣長曹啟鴻、宜蘭縣長呂國華三人明確表示贊成設專區,台北市長郝龍斌等十個縣市則強烈反對(蘋果口報,2009);另外,小則如動物權問題,包括:是否應停止將收容所流浪動物安樂死措施(施芬如,2004),也都成為動保人士及部分議員的關切重點,然而,國內目前對道德政策研究尚呈空白,是亟需補強之處
5、o「
6、道德政策」指的是「至少有一個政策倡議聯盟,將該議題視為道德或罪惡,並且以道德訴求來倡議該政策」(Haider-MarkelandMeier,1996:333;Meier,1994:4;MooneyandLee,1995),當代美國社會公認為道德政策議題者'包括:酗酒及毒品(Meier,1994)、墮胎(MeierandMcFarlane,1993;MooneyandLee,1995;OrranderandWilcox,2001)、死刑(MooneyandLee,1996,1997,2000)、賭博(PierceandMiller,1999)、
7、同性戀(Haide-MarkelandMeier,1996;Haide-Markel,1999)'色情刊物(Smith,1997,2001)'禁煙(Licari,1997)以及強制性交(Cocca,2002)等,在這些議題中,自認「道德」的一方,會將政策的另一方視為「罪惡政治」(thepoliticsofsin),並「希望透過政府力量,將自身的價值
8、強加到其他人身上」(Meier,1994:4・8),因而造成兩造民眾公開或私下的激烈衝突。1臺灣期刊首見也是目前惟一一篇明確以「道德性政策」為名的文獻,是李美賢於1996年以英文發表於政治科學論叢
9、之「道德性政策之政治:以事件歷史法來探討美國各州死刑政策之立法(ThePoliticsofMoralityPolicy:AnEventHistoiyAnalysisofU.S.StatesDeathPenaltyPolicyAdoption)j一文‘彼時至今、便未再有討論道德政策之著作岀現。睽諸傳統分析國內政策議題之理論不可謂缺乏,惟英觀察重點多係分配(重分配)政策或管制政策,分析該政策其使用之理論架構,包括:凱因斯學派、新公共行政學派、精英理論、多元理論、漸進主義、集體行動邏輯、競租理論等等,這些觀點約略可歸納為兩類,有主張政府應基於大眾利
10、益而積極介入私人選擇的政府干預觀點,也有主張應放任市場或社會多元自由運作的觀點,雖然這兩種觀點有著涇渭天壤之別,但其分析的重點仍係社會資源應如何分配方能有效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