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

ID:43689010

大小:35.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_第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_第2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_第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医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为了与本世纪初曾流行于欧洲的昏睡性脑炎(又称甲型脑炎)相区别,解放后我国卫生部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症状轻重不一,从隐性感染、轻症脑膜炎到病情严重的重症脑炎,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直至痉挛性瘫痪,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乙脑每年发病约50000例,其中约1/3的病例死亡,且乙脑后遗症严重,存活者20%〜40%留有神经麻痹和心理改变等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2、。现将其流行病学资料作一综述。1流行特征1・1地理分布尽管由乙脑引起的脑炎爆发早在1871年的日本就被报道过,但是直到1924年日本首次从1例临床病例中分离出乙脑,1935年成功分离出乙脑中山株(Nakayamastrain)o在日本除北海道,其他岛屿均有散发病例。1938年俄罗斯首次发现乙脑感染者;1949年韩国首次报道乙脑的流行;1965年越南北部地区发生大流行(现在每年有1000-3000例);1969年泰国清迈发生乙脑流行(现在每年仍有爆发);尼泊尔首次报道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近几年爆发了大流行;尽管被证明乙脑在1948年就

3、开始在斯里兰卡传播,但是1985年才开始大流行;1955年在印度南部开始发现JEV,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北部发生大流行;1995年在大洋洲的托雷斯海峡首次发现JEV,1997年在新几内亚岛,1998年在澳大利亚均发现乙脑病例,有研究提出:在1989年新几内亚岛就发现了乙脑,而且正是由此传播到托雷斯海峡。在中国,1935年发生了乙脑大流行,1940年分离到该流行病病毒株,近年来全国每年发病数10000例上下,病死率高达5%〜35%。全国各省除了西藏、新疆、青海,都有乙脑的发生。四川省每年有2000例乙脑病例,90%以上是儿童,199

4、0-1999年发病率在全国排名第8,疫区波及100多个市县,2000以后全省疫情在全国排名进一步前移,每年全省报病数占全国乙脑报病总数的1/5-1/4,成为全国乙脑的重疫区。在1963-1980年,四川省乙脑高发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四川东北部,后来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巴中地区、南充市、达川地区、广安市、宜宾市和遂宁市等边远贫困地区成为乙脑高发区。1.2季节分布在温带地区,乙脑的流行发生在夏季,而在热带地区,乙脑终年散发,夏秋流行。在日本较大的流行发生在6〜9月;在泰国北部较大的流行发生在5〜10月,而在泰国的南部终年散发;越南的季节分

5、布如同泰国;尼泊尔在南部平原流行发生在5~7月,其北部平原是在8〜9月;印度的北部流行于7~12月,在南部全年都有乙脑病例;菲律宾吕宋岛西部、巴拉望岛、民多罗岛的乙脑流行在4〜11月,其他地方则终年散发,以当年的4月至来年的1月最为常见;中国乙脑主要发生在蚊虫开始活动至少18d以后,7、8、9月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90%,华南地区流行高峰为6~7月,华中地区在7~8月,东北地区为8~9月。这种在热带以及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流行模式,可能与气温、雨量、蚊虫密切相关,在寒冷的地区,蚊子过长时间的幼虫期和外部孵化期降低了乙脑传播率,气温还和病毒的

6、毒力有一定关系。雨量则会影响蚊虫密度。v1.3人群分布乙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未经流行的地区,发病无年龄差异,但在近年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成人大都隐性感染,已获稳固免疫力;1岁以下的婴儿极少发病,是由于母体的抗体通过胎盘传递,其体内的免疫力可维持3〜6月。然而近年有报道婴儿可发生乙脑,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又尚未发育成熟有关。在四川,6岁以下儿童占全部发患者数的71%,10岁以下占95.36%,15岁以下占96.

7、87%,15岁以上占3.13%,50岁以上占0.2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发病率之比为1・32;就职业而言,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61.51%),其次为学生(16.65%)、农民(3.58%)、工人(0.36%)家务及待业(0.25%)、其他(1.06%)。2流行模式2・1传播途径乙脑主要经蚊虫叮咬及吸血传播。其传播媒介是生活在水稻田、沼泽地、水库、水沟里的雌性蚊虫。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它的飞行范围是1800-2000米,在黄昏至清晨活动。其他蚊种,如库蚊属的二带喙库蚊、魏仙库蚊、伪杂鳞库蚊、伊蚊属的白蚊伊蚊、东方伊蚊、日

8、本伊蚊、按蚊属的中华按蚊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蚊虫能将乙脑传给宿主之前,病毒在蚊虫体内有一段潜伏期,在此期,病毒先在其肠道内繁殖,然后移行至蚊唾液增殖。蚊可带毒越冬成为长期宿主,这也许和持续感染越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