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48298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30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提纲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答谢中书书》课下注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四季。4.歇:消散。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7.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
2、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8.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4、青林翠竹,四时具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7、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8、自康乐
3、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问题探究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视“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2、《答谢中书书》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有仰有俯;景物形象:由大到小;景物状态:动静结合;时间交代:从早到晚。使山川景物和谐统一。3、《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4、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谢灵运比肩的自得之感,也饱含了对谢灵运的赞赏与仰慕之情。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
5、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1.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4.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5.相
6、与:共同、一起。6.中庭:院里。7.空明:形容水的澄澈。8.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竹子、柏树
7、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或者怎样赏析本句?)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的特点,“藻荇交横”比喻竹柏的影子,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作者用了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何
8、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