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

[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

ID:43150593

大小:4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_第1页
[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_第2页
[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实验诊断重点大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冇哪些?对贫血诊断冇什么意义?答: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包括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浓度。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门J用于评学的细胞形态学分类,并将贫血可分为三种:(1)人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再牛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3)小细胞低血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试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口细胞增多和屮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见于:(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

2、感染如败血症,人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屮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等。(6)恶性肿瘤和口血病。3、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他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应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杆状和与分叶核Z间的正常比值是1:13。屮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

3、血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其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性溶血,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下降。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分叶核细胞核分叶过多,分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4、骨髓屮血细胞发冇规律是什么?答:骨髓小血细胞发育规律是什么:(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发育成熟,细胞体由大变小。(2)细胞质:1量:由少量逐渐增多;2颜色:由深蓝变浅染;3:颗粒:从无颗粒到游颗粒,颗粒从非

4、特异性到特异性。(3)细胞核:1大小:山大到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2染色质: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3核仁:由冇到无;4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4)细胞核/细胞质比值:由大变小。5、简述正常骨髓象的特点?答:(1)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为2〜4:1。(2)粒系占有核细胞1/2(40%〜60%),原粒细胞<2%,早粒细胞V5%,中、晚幼粒细胞各占15%。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3)红系占有核细胞1/5(20%),原粒细胞<2%,早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占10%。各阶段细胞形态正常。(4)巨核细胞在

5、1.5cm*3cm涂片上为7~35个,以成熟性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级血小板簇易见。(2)淋巴细胞占冇核细胞20%(小儿40%),大河细胞及浆细胞各<4%,以成熟型为主。(3)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4)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6、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答:(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急性白血病。(2)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SLE,恶性淋巴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人,如肝硬化,Banti综合症。7、何为尿管型?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答

6、:管型是指以尿蛋白为基质,在肾小管利集合管腔中形成的圆管状体。管型的形成条件包括:(1)尿中有口蛋口,Tamm-Horsfall口等形成管型的基质。(2)肾小管有浓缩及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凝聚。(3)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淤滞,有足够的吋间形成管型。8、简要说明反应肾小管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答:肾小管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軸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内生肌軒清除率: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酹,内生肌酹相

7、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対较早的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阡恒定,口受肾外因素较大,特界性,灵敏性均较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灵敏度较高,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灵敏。9、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级常见疾病?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

8、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昔类抗生素,解热镇痛约,重金属盐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者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型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肾脏病变很少仅表现为单纯性组织蛋白尿。(5)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屮出现异常增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