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50517
大小:4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6
《“多向尝试”创造性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多向尝拔/创莲性教学棋式【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创造性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明确了创造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理论基础、教学流程、教学原则与策略、教学评价,构建了名为“多向尝试”创造性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方面,创造性地捉出了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等维度。在理论基础方而,整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创造学等方而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流程方面,突出了“多向尝试”这一关键学习行为。【关锲词】多向尝试;创遗;教学模式【作者简介】张频芳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校长,小学高级
2、教师。(武汉430010)一、教学目标(-)目标结构1.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布卢姆、加涅等对教学日标进行了卓何成效的研究,但其研究视角是学习者个体。其实学校教育是在学生群体中展开,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生群体。我们应看到学生接受创造教育的结果不仅会使学生个体心理发生变化,而口必然且应该使群体心理发生变化,形成肯定创造、鼓励创造、在创造中相互协作等安全、自由的群体心理气氛。从创造性教学过程來说,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既是影响创造性教学效果的积极因素,也是创造性教学应该达到的结果;从创造过程来说
3、,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是推动创造过程顺利进行的环境变量。因此,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应是创造性教学目标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2.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布卢姆等人把教冇目标分为认知、悄感和动作技能三人领域。就创造性教学引起的学生个体的内部变化而言,大多数学者强调两个方面——认知hl标和人格忖标(创造教育的人格目标是情感领域口标的一部分)。心理学对创造性人才的分析和创造过程的研究也揭示了有效的创造活动不仅需要鮫高的创造认知能力,而H更需要相应的人格特征作动力和保证。认知冃标和人格冃标是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目标。3
4、.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布卢姆、加涅等学者所阐述的教学忖标是结果性的教学H标。创造性是复杂的高级忖标,这样的目标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因此,创造性教学的目标既要指明通过较长时间教学之后应达到的结果(即结果性目标),乂要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及表现。(-)教学目标表述1.结果性教学目标个体认知目标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个体人格目标包括好奇性,冒险性,挑战性,幻想性。群体目标包括民主气氛,鼓励创造的舆论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2.过程性教学冃标认知过程口标包插遭遇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
5、经历多方向的尝试和探索,经历交流、分亨和相互启发,运用了一些创造技法(高年级),通过评价选择最佳的或可行的方案,运用选择的方案。情感表现目标包括对挑战性问题表现出兴奋感,敢于表达白己的看法,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群体状态目标包括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和赞扬他人合理或新颖的尝试,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二、理论基础(-)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创造是人脑特定功能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功能,体现了创造力的普遍性特征;创造离不开实践,创造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深人而发展
6、,体现了创造力的实践性特征;创造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的过程,通过创造深化的认识反过来乂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出创造力的能动性特征。(-)脑科学基础现代脑科学发现,人大脑的左右两半球既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又有连为一体的协作。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与人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密切相关,而左脑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密切相关。如果完全使用人的大脑,使大脑发挥整休的效应,人的创造力开发才有可能卓有成效。(三)心理学基础1.小学儿童创造力发展小学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人的提高,不但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
7、特色的创造想象也口益发展起來。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晚、要复杂,既不能忽视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儿童思维独创性品质的发展与培养,但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儿童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水平。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马斯洛的潜能说认为创造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口然倾向。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自由创造,而自山创造的实现是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高级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高级需要,特别是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无穷尽的。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坏境,需要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知识是
8、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体的每一次认识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使经验合理化、不断接近真实世界的过程。知识是个体的社会建构,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同时又在交流中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认识,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冃的。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起來的,别人无法替代,学习是主休积极参与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牛观: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主的个体,是能动的个体。而对各种刺激,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冇目的地进行选择,主动赋予其意义。学习主体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中常常超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