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61111
大小:39.0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25
《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小学衔接期教育、教学问题的策略研究一、课题的提出:我们经常会在社会上听到一些初中家长议论,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好,到了初中成绩就掉下来了。这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忽视中小学衔接教育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小学升入初中,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习习惯,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管理方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提前做好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使他们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等尤为重要。为此,必须
2、提早重视和加强中小学衔接教育工作。二、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成因1、中小学教育要求的转变跨度较大,造成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小学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素质教育落实比较充分,但同时也存在着强调简单背记和机械训练,忽视行为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等现象。中学教育在中考的沉重压力下,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素质教育未能充分落实,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重应试、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从而使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一开始就跟不上要求,出现了掉队的现象。2、中小学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知识内容跨度大,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差异显著,中
3、学各学科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严密性,用小学听课的方法已经不适应。进入中学的学生,最大弱点就是听了就忘,识记的意识较差。初一年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同时学习的压力随之增大。造成一部分同学不适应,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3、中小学教育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评价方式及重点差异,导致中小学教育的不一致性,学生的个性爱好特征得不到有效发挥。引起学生学习压力突然增大,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成绩下滑。4、小学高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意识,也给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4、阶段造成了严重的适应障碍。三、中小学教育衔接应对策略(一)、教育行政管理方面:1、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就是要通过合理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学学习、生活的正确的认知态度,建立一个完整,连续,和谐的育人环境。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虽是两个独立的学段,但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是一致的,可以大大减少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的不适应。学生在我校可以受到统一目标要求下的连续教育,一方面使小学阶段开展的素质教育成果得到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
5、务。2、积极探索“初中预科班”教学模式。小学六年级知识密度松、坡度缓,而初中三年时间,教学内容多,又有中考的要求,导致初一、初二年级常因知识密度大、坡度陡,科目多,难点集中,消化不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现在两极分化还有提前的趋势,由原来的初二才出现的两极分化提前到初一下学期,这些都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以上问题,我校尝试采取把现行的小学六年级办成“初中预科班”的方法,首先从管理模式、作息时间、学习气氛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先行介入,这种方法从2011年3月开始实行,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6、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本学期为更好地寻求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学校把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分设在小学和中学,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升初”过程中的痕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3、成立教育教研联合体。密切中小学领导、教师之间的联系,针对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中小学在教学上信息不通的状态,让中小学的老师做好“瞻前”和“顾后”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管理上的衔接,为教学中的衔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设法减少中小学各阶段管理上的跨度,中小学两段共同关照,做好过渡
7、工作。小学阶段要尽快改变“管得过死、管得过多”的管理方法,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学生由教师包办向学生的自律过渡和转化。要加强对初中的教育管理,在过渡阶段即初一年级,建议教师要多接触学生,紧密联系班主任,共同对学生加强教育,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努力扶持,培养其自觉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小学校方面:1、转变教学观念,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切实加强对中小学阶段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我校在中小学阶段抓好“双基”的同时,着
8、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初中部教师提前介入,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改革教法,指导学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不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拙学为巧学,以尽快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2、把“小学与初中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