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

ID:4302237

大小:228.51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7-11-30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虚劳【概述】1.定义: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虚:精气夺则虚;损:久虚不复谓之损;劳:损极不复谓之劳。2.文献摘要:(1)《素问·通评虚实论》(2)《难经·十四难》(3)《金匱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4)《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5)金元以后(6)明代(7)清代吴澄的《不居集》3.范围: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性衰退性疾

2、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一、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不外先天、后天两大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病因病机】二、病机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虚劳病因病机示意图:【病因病机】禀赋薄弱父母年老体衰,胎中失养素质不强孕育不足,生后喂养失当烦劳过度忧郁思虑,劳神过度──损伤心脾损伤五脏早婚多育,恣情纵欲──损伤肾精  因虚致病饮食不节,嗜欲偏食             

3、久虚不复虚劳饮食损伤损伤脾胃营养不良,饮酒过度大病久病邪气过盛──脏器损伤久病失于调理──正虚难复   因病致虚误治失治,损耗精气转归:1.治疗及时,正确,逐渐好转治愈2.未能合理治疗,一脏受病,累计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2.具有引起虚劳德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它病证中的虚证。二、病证

4、鉴别1.虚劳与肺痨的区别2.虚劳与虚证的区别三、相关检查1.一般常选用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X线摄片、免疫功能测定等检查。2.结合原发病做相关检查。【辨证论治】1.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至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阴虚与阳虚,阴虚与血虚,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与联系2.辨有无兼夹病证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

5、病程,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二、治疗原则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1.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2.要密

6、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3.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重视不易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不易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②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③虚劳既可因虚致病,亦可因病致虚,因此,应辨证结合辨病,诊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性,一方面补正以复其虚,一方面求因以治其病。三、证治分

7、类虚劳的证候虽繁,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阴、阳、气、血,因此现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分类列述其证治。虚劳辨证论治简表(一)气虚共同点: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淡白,脉细软弱。1.肺气虚证症状: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治法:补益肺气代表方:补肺汤加减。本方补益肺气,肃肺止咳,适用于肺气虚短气息促,咳嗽无力者。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百合──益肾敛肺加减:(1)自汗

8、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2)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3)若气虚卫弱,外邪入侵,寒热,身重,头目眩晕,表现正虚感邪者,当扶正祛邪,仿《金匱要略》薯蓣丸意,佐以防风、豆卷、桂枝、生姜、杏仁、桔梗。2.心气虚证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