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

ID:43016843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4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_第1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_第2页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_第3页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判定》教案1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3.掌握应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教学方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生甲]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2、.[生乙]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丙]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Ⅱ.讲授新课如何证明课本172页第一个例子呢?我们来分析分析.[师生共析]要证明直线a

3、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2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2=∠3,则a与b即平行.[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3=∠2(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刚才我们是应用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这一定理的.下面再来看课本172页第二个

4、例子.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的定义).∴∠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的定义),∴∠3=180°-∠2(等式的性质).∴∠1=∠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

5、,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下图的方法作出平行线,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Ⅲ.随堂练习蜂房的顶部由三个全等的四边形围成,每个四边形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α=109°28′,∠β=70°32′.试确定这个四边形对边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α+∠β=180°,∴AD∥BC.同理可证:AB∥DC.∴所求三个四边形对边都平行.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注意:1.证明语言的规范化.2.推理

6、过程要有依据.3.“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真命题以后证.Ⅴ.课后作业课本P173习题7.4: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