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 》

《 记承天寺夜游 》

ID:42960433

大小:4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4

《 记承天寺夜游 》_第1页
《 记承天寺夜游 》_第2页
《 记承天寺夜游 》_第3页
《 记承天寺夜游 》_第4页
资源描述:

《《 记承天寺夜游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设计人:任冬梅自研课导学1,背景资料:作本文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至此42岁的他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苏轼一生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当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变法时,他亲眼目睹新法之弊,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被贬于京外,不容于朝廷。后来,新法失败,旧党,保守派执政,他又见旧党对新法中的

2、合理之处全盘否定,且大力打杀新法中人,又向皇帝提出谏议。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2,相关诗歌:定风波【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参考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

3、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参考译文:弯弯的钩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天边孤雁飘渺的身影,仿佛幽人一样独自往来。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

4、,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在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3,苏轼的故事:宋朝的大学士苏东坡居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因他为人耿直,以致仕途并不顺利。当他被贬到江北瓜州时,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高僧佛印禅师相处得很好,经常谈经论道,那已成为他公余寂寞的心灵最佳的安顿处。有一天,东坡居士的灵感来了,随即写了一首自许为不朽的五言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再三吟咏,感到非常得意,认为这首颇具修持工夫的创作,如果让佛印禅师看

5、到,一定会赞不绝口,于是赶紧派书僮过江,专程送给佛印禅师去欣赏印证。谁知禅师看后,不禁莞尔而笑,略一沉吟,只批了两个字,便交给书僮原封带回。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禅师歪歪斜斜地写了「放屁」两个大字。「岂有此理!」苏东坡拍着桌,胡子都气得翘了起来:「好,我要找佛印去理论!」苏东坡忍不住这一招,随即叫书僮赶忙再备船过江,要亲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禅师兴师问罪。船才靠了岸,便发现佛印禅师已站在江边含笑相迎了。东坡一见佛印禅师,便怒气冲冲地吼道:「佛印!我们一向相处得很好,纵然我的文

6、字不够水准,你是一个有修养的出家人,怎可随便恶口骂人?」「什么?」禅师若无其事的问道:「我骂你什么?」苏东坡一听,脸都胀得通红,已气得说不出话来,只颤抖着手,指着「放屁」两个字,让佛印自己去看。禅师不禁哈哈大笑道:「我的大学士!你不是自夸『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呢」?苏东坡到此才恍然大悟,只好低头不语,唯有惭愧而已!基础积累: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我感悟:结合课后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7、文。【组评】:☆☆☆展示课导学【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2.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工具,理解苏轼的心境,体会苏轼的品格和人生境界。3.学习苏轼的豁达及坚守,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学习重点】运用“一切景物皆情语”的工具,理解苏轼的心境,体会苏轼的品格和人生境界。【学习难点】学习苏轼的豁达及坚守,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课堂流程】导(研悟)学生诵读苏轼的诗歌或讲述苏轼的故事,引入本文。【自评】:☆☆☆预时:2分钟学(分享)自主学习自读文本了解文意内容: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翻译

8、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法: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书,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再读文本体味心境内容:着重赏析文本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学法:细读文本,细读细思,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工具,体会作者的心情。细读文本比较拓展内容:文本拓展,进一步了解作者和中国文化。学法:以诗证诗,文本互文,了解作者和中国文化。1,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