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2753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教学研讨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影》教学反思座谈会纪要(课后,本人与同组其他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执教者:我觉得结尾有点仓促,老师你觉得这节课上得怎么样?某老师:上的很流畅。但学生表演完,怎么只请一个学生评价呢,多让几个学生说说,你再小结更好。执教者:我也觉得自己太性急了。两个表演的学生胆子挺大的,但一个学生评价完,我就想着怎么和原先预设的问题连接,自己急着说导致冷场,我就更着急,越说越多,两个环节还是没想好怎么过渡。某老师:对的,如果学生点评完,你再理一下父亲的形象,清楚又省时间。毕竟是初一的学生,思维很容易就断了。执教者:嗯,要让学生充分说,才不致于都是老师在讲。某老师:电视散文很好,是情感的爆发。
2、看完后就马上让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写,感情就不会被打断了。而且学生是第一次住校,家长都很不放心,学生肯定有话可写。执教者:最初是在开篇欣赏,效果出不来。有老师提出理解文本再看电视散文,顺序作了调整,果然很感人。我就感觉时间不够。某老师:时间是有点紧,最后学生的写太匆忙,这是文章的高潮。执教者:学生写作还是不错的,我想把朱父读背影这块删掉,这个环节本来是想说明朱自清理解父亲,父子关系缓和,而且父亲也知道了朱自清的爱,不过,在这节课中,这已不是重点,把它删掉就能多几个学生当堂反馈。某老师:可以考虑。不过,课堂氛围还是有点沉闷,发言的学生就集中在几个人。执教者:第一次老师来听课,毕竟
3、是初一的学生,还不够胆大。这是八年级的课文,对他们也有一定的难度。某老师:对的,这和学生的阅历有关,初一的学生还是小孩子,所以,我在想课文会不会上得太深了,比如为什么只写背影不作正面描写,这个问题就把学生问到了。执教者:嗯,我也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把问题改成如果多些笔墨于正面描写,效果怎么样。然后再联系自身写作情况,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角度的独特,借鉴写法。某老师:我看下来,环节很清晰,两个学生的表演很精彩。执教者:这是临时加的环节,之前学生赏析背影时,总显得很枯燥无趣。背影的细节描写其实是个白描手法,学生能说出一二,但过得太快体现不出重点,过得慢又很拖沓,所以就冒险来了个场
4、景再现。不足就是没过渡好。某老师:其实你这个想法很好,学生表演的好说明把握了人物形象,表演的不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总之都能加深背影这一形象。你也可以考虑赏析后再表演,效果也很好的。总评《背影》是八年级的课文,教无定法,我与八年级执教老师的《背影》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都能立足文本,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1、导入有效性。导入或预设情景,或渲染课堂氛围。八年级执教老师以听黄磊的《背影》歌曲导入,似过于单调,老师以“歌曲背影为我们描述了如泣如诉的离别之情”一句引入正文略显仓促。我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以第三者的角度对《背影》的成文作了客观的讲述,为全文定下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不知
5、不觉中走进语文学习空间。2、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都以“感悟父亲的背影、‘我’的泪”两个大问题贯穿全文,教学环节清晰有效。背影形象及文章主题的理解并不难,如何深入挖掘文本,成为研读背影的一个重心?在几次磨课后,我辅以父亲近况和遭遇,突出“难忘背影与背影角度独特”,大胆地从文本中间两处“背影”入手,抓住精彩部分赏析体味。然后再将开头和结尾串连起来,有效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也突出了文章构思的巧妙。3、朗读的有效性。好文章贵在精读,听了四次《背影》的教学,都能以多种方式的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深沉的父子情。我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大胆地让学生评价,实现了教学
6、方式的转变,也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4、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我采用圈画、追问、课本片段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八年级执教老师的融洽课堂师生互动,我的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在学生的回答与预设不同时,过于仓促下结论,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了老师的制约。5、写作的有效性。本文以情动人。情之动人不在老师的讲,而在学生的悟。八年级执教者侧重于在特定场景中,抓住细节描写,“写写你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作占到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七年级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不易体会细节描写背后蕴涵的深切感情。我以他们第一次住校为契
7、机,“秋日的余热渐渐退却……”设定了情感的基调,重在对父亲感情的倾诉,避免学生泛泛而谈。在第二课时以品味文本中朴实语言为重点,将片段写作形成文章。积累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思维,保持学生有效思考,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只要深入研读教材,注重课堂语言表达,挖掘文本情感之美,通过音乐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作者内心情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