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72518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浅谈农村课改之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农村课改之感一、课改改变了我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在农村实施课程改革,我原以为是件很难的事,通过我的慢慢尝试,还是有了较大的收获。自己的角色由以前的包办主讲变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我只是学主的一个指路人,至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路上、路旁究竟有些什么新鲜的东西,完全就靠学生自己去观察、感悟、体会和探索。然后,学生再把他们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讲给我听,以便师生共享其中的乐趣,这又何斥而不为呢?学生在路上尝到的酸甜苦辣,历经的风霜雪雨,完全是自己亲自感受到的。这样比以前由我“填鸭式”灌输好了多少倍。这条知识之路是崎岖坎
2、坷还是平坦宽大,学生印象最深,求学路上的点滴之事都能让他深思发问,铭记于心。通过这种改革,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特长,展现了学生才华,真的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一、课改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课改之前,都是由我讲学生听,由我问学生答,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口语表达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彻底不符合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要求。通过课改,我自然就退居二线,只在幕后操纵,台上留下很多小演员,讣他们以最大限度展现优美的舞姿,卖弄清脆的喉咙,使以前被动接受学习的主旋律转化成为今天学生的自
3、主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多思、多问、多做。我这位幕后指使者不过多的干涉他们,至于这曲戏最终是好是坏,这帮小演员起决定性的作用。二、课改使教学活力得到了增强在课改前的每一堂课,总是显得死气沉沉,冷如冰水。学生有时一堂课屮甚至是满身冷汗,要是起来回答问题就是支支吾吾,颠三倒四,学生出现这种状况要刨根问底,就是教师的包办、死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没有调动起来。一节课中,只想着耍如何应负教师的提问,否则就要下不了台,根本没有更多心思去思考这堂课究竟学习什么。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放不开
4、,自然就学不活。样样事情总是伸手缩脚,顾头顾尾,到头来就是竹篮打水场空,针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是一片空白。三、课改展现了教学中的多维互动在课改之前,学生在教室里总是静静地坐着,拿着书,准备好笔和本子,教师说什么应什么,教师让写什么就写什么。即便针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也不敢言谈。不想说不想做也不敢违命。为了不受到批评,惹来横祸,在班上不丢脸,只能将就顺从,这样学生顾忌太多,观念永远到不了学生的心灵中。彻底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受到限制,拓展不开来,因为想说的不敢说,想做的不敢做,这自然是学不好的。通过课改,学生们能大胆提问,
5、大胆动手,意见和想法与教师不一致的时候,可以当堂讨论、辩解,是是非非可以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使学生毫无疑问可以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得到改变在没进行课改之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片面,只要听话、顺从就万事皆好,否则就是窝囊废,不是一个好学生。就拿选拔班干部來说吧!般不采取民主选举,仅凭教师直觉、印象来指定,成绩好觉得又顺眼,就能当班干部,除此而外,没门,其实这事远远不像这样简单,这都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合标准的结果。一个学生,虽然他学习成绩差一点,但有可能这位学生
6、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在劳动方面表现积极,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为什么不能当上班干部呢?由于有些学生天生好动、活跃,动不动总是找茬儿,教师总认为这种学生就是不顺眼,这难道就确定不能当上班干部吗?我想,这就是课改前的一大误区。通过课改之后,改变了对学主的评价体系,强化了对学生的评价功能,促进了改革与激励,淡化了一致追求学习结果的评价,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体现出多元性、主体性、民主性、开放性、人格性等特点。五、改革艰辛而漫长在课程改革中,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问题,并不是通过改革,一下子完全以旧换新,
7、在实际改革过程中,还是会经常出现一些与我们正面交锋的问题,如评价体制的脱轨,我们的评价改革,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改革,它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评价体制。在贯彻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和旧的评价体制进行正面的交锋,好像感觉到原有体制的强大、合理、适用,而且有着坚不可摧的态势。对于这些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都会有准备,但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新课程改革与旧有体制的力量显然还不成正比,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有时甚至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信心。我认为,在今天,努力做好评价体制的改革,应该是我们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在课程改
8、革中,教师工作方式上同样有一定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研究型的教师,做反思型的教师。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文化底蕴、专业知识等多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城乡在教育各方面的差距较大,短时间内想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还不能如愿以偿,只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