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53808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农村中职学校的困境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中职学校的困境及其对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农村劳动力屮,初屮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为11.7%。因此,不论是从升学机遇还是从家庭出发,学会一门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往往对许多农村孩子来说,既是迫切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选择。但是处在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一、半前主耍的困境1•生源少,学生对专业情况陌生。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都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由于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家长的选择顺序是:先普高后职中,先城市后农村。从而使留在本地读中职都是学牛或是家长在没冇选择的
2、情况下的选择。农村中职校为了能保证达到规定的招生名额和入学率,往往每年在中考前就拉开了抢夺生源大战的序幕,预约录取,降低录取分数线,从而使入学门槛降低甚至是没有门槛,变成了“有生必进,逢生必录”,使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道德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整体学习氛I韦I不浓,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较多,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对本校100名高一新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专业选择上,32%由家长选择,20%由老师选择,18%山自C选择,9%受周边选择的影响,21%是因为区域优势(与上海无锡等地联合办学)。在对专业的了解上,
3、完全了解的为2%,有所了解的为13%,英余的85%根本不了解或是未想过要去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很多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而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做什么都不知道。2.家长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现在进入社会不合适,在学校里玩几年再出去,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帮着编理由请假,任由孩子玩闹;有的是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让老师教育管理的,对孩子不管不问疏于教育;有的家长则只顾眼前利益,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孩子辍学去上班,从而使每年的寒暑假都变成流生形成高峰期。这些思想都由家长传递
4、给了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学生也没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3•周边依托薄弱,教育投入少。由于地处农村,周边的工业资源有限,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流动性较大,无法提供企业内培训等服务。学生往往作为廉价劳动力在工厂一线实习或工作,多为机械性重复工作,职位上升空间不大,发展空间较小,使学生缺乏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并且很多时候学生感觉,上了学跟没有上学的一样,做同样的工作,拿相同的工资,都是从事最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时,职业教育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资金不足,使很多农村职中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
5、层面,缺乏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进入企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用人单位感叹没有好的职校生,而学生则感觉在校期间什么都没冇学到。二、改变现状的对策1•专业设置灵活,依托区域优势。根据企业乡镇的特色,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乡镇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如三厂常乐镇的现代农业园,三星叠石桥的绣品加工,海门的建筑业等等,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都已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在群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和较大影响力。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相应专业或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后,在进军相应领域时就掌握了先机,使入行和成功的几率变大。周边有
6、环境,实习有场地,入行有人带,成功有范例,相信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乐于选择中职校的。2•加强就业导向,力求做专做精。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高,实际收入低,就业持续性差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教育和就业指导屮,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电工高级技师为例,屮职毕业取得中级电工证,考高级工需要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考技师再需5年,技师到高级技师再要3年。这12年是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有限,述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有所成长,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生在从爭相关工作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
7、展目标,确定成长规划,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稳步前进,而不会盲目跟风跳槽,随机更换职业,错失成为专业人才的良好时机。同时,紧跟政府发展规划,关注政策的动向,根据市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预先进行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内容,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木途径。3•加大宣传,灵活服务。时代不断在进步,思想不断在变化,我们对于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被突破。因此耍改变现有办学困境,提高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就必须要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加大宣传,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特色专业
8、,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参考文献李莉•农民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状况相关性分析[ji.r西社会科学,2006(7).(责任编辑周侯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