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28640
大小:4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9-22
《《记承天寺夜游》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苏轼一、生平简介: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是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美食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嘉祐元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名将梅尧臣。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称赞下,苏轼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传遍京师。后父亲病逝,守孝三年后,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近离京,先
2、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苏轼每天一处,都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新党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苏轼被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乌台诗案”。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展开,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到黄州,职位低微,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坡地,帮补生计。“东
3、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元丰七年,苏轼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被批准先到常州居住。1085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被启用为相,苏轼被召还朝。苏轼又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陷害。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率领百姓开除葑田,恢复旧观,造福百姓。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
4、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苏轼被贬颍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被贬到岭南时,年近6旬的苏轼,千里迢迢日夜奔驰,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人们欢庆不已。绍圣四年,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
5、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那人格中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也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
6、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苏东坡在黄州时,失去了薪俸,成了个农民,带着一家老小,生活非常简朴。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但是他移情于物,自得其乐。《苏》中写道:“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那些爽健、豪放之作,处处表现出了苏轼“善自宽”的特点。如:“谁道人生不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如《水调歌头》
7、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秀美的风物,雍容的气度,安闲自得的情趣。他的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有功业未成,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人生苦短等哀叹,但哀而不伤。相反,那由大江、惊涛、巨石、高岩所构成的宏伟画面,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所组成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视野为之开阔,胸襟为之开展,精神为之振奋。这些,都是他心境旷达的表现。 当苏轼五十多岁时,被贬到惠州,开始了他晚年长期的流放生活,惠州属蛮荒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哀号悲叹。虽然“兄弟俱窜,家属流离”,但苏
8、轼也“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他把心力倾注在当时的政事和百姓生活上。在惠州时,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诗句中,看不见愁苦,以致宰相认为苏轼太安稳,将他远贬儋洲。但苏轼没有被压倒,他仍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