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ID:42585006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8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第1页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第2页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第3页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崔义中崔义中,男,1953-,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创新李维维李维维,女,1983-,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对文化选择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必然结果。本文从文化的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视域文化选择从文化的视角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土壤上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其思维模式、理论样

2、式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这些形式和特点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和具体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从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决定了它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差异。从文化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相结合又相激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既有历时性特征,又有共时性特征。因此,根据文化传播和文化选择规律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3、既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时性结构中考察其时代发生的客观规律性,又要在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追问其民族生成的内在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传播规律的必然反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具有民族性。任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无不从属于一定的民族,超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则不存在。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定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属于某个民族,也属于某个时代,超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可思议。马克思主义总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确定自身,实现其发展,因而必然体现着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是在动态中完成的,其动因来自民族性与时代性二者地位的非均衡结构

4、。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文化在其演化和发展中存在的非均衡结构,造成了它们在历时性展开过程中的时间差,由此决定了异体文化之间具有势位差。当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其时代性要求就会被凸显出来。若两种不同势位的文化直接接触,处于强势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总是向弱势文化扩散和传播,这是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总是通过某种现实的文化形态来获得表征,因而先进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往往伴随并渗入民族性特征。当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势文化在向外扩散和传播时,其时代性规定总是以某种民族性内容为载体来实现,此时,其民族性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也获得巩固和张扬。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近

5、代以来,它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亦即文化的时代性的挑战。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文化的时代性落后的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文化时代性要求的至上性成为先进中国人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滞后性,造成西学东渐的必然发生,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传播,这在当时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渐渐开始“中国化”的历程。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传播的必然结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的自觉强调,则反映了当文化的时代性课题得

6、以解决之后,其民族性要求得到强化的发展趋势。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文化发展的自觉选择从文化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化碰撞、冲突、选择和整合的历史。随着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浪潮的不断高涨,传统的封建旧文化的腐朽性日益暴露,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文化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主题。而这种新文化,既要能反映传统文化的根基,又要突破传统意识的局限;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理想信念,又要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观念传入中国。中国文化面临着对封建主义文化和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双重超越,既反对复归传统,也

7、反对“全盘西化”,从而直接切入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实现对“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选择的真正扬弃。当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节节胜利,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指导地位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便由时代性转向了民族性。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真正秉赋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中国老百姓拥有那种所喜闻乐见的既承继传统又直面现代、既是民族形式又具科学精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后民族性得以彰显的延伸。二、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契合马克思主义作为在

8、西方资本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